第十一章 外破陰謀,內治叛奸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阿里·蒋静博士译
熱度5831票  瀏覽795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6日 16:41

 

一、麥迪那城內的納迪爾部落

 


       這些年來,麥迪那的穆斯林同麥加的偷襲者和小股侵犯者頻頻發生衝突,敵人經常在麥迪那附近的交通線上埋伏,常有少量或個別的穆斯林被劫持或綁架。  有許多穆斯林成為敵人營地的俘虜,遭受酷刑拷打、皮肉折磨甚至被殘酷地處死。  從敵人的營壘中,經常傳出穆斯林俘虜受到酷刑的消息,絕大多數穆斯林臨危不懼,頑強不屈,面對死亡的威脅英勇就義。 許多穆斯林在臨刑前向劊子手提出最後一個請求,允許他們就地做兩番拜功,例如胡白伊伯。 在這兩拜中,他們贏得生前的最後一次機會向真主表白敬畏,並且祈求真主饒恕自己的過錯,援助還在為主道奮鬥的穆斯林兄弟姐妹們。


       有一天,一名艾米爾部落的首領阿布·巴拉,來到麥迪那,要求晉見先知穆罕默德。 他要求穆斯林領袖再次向他的部落派遣一個大約四十人的穆斯林代表團,向部落的民眾宣教,他負責帶領這些穆斯林進入他的部落。 先知穆罕默德得知局勢不穩,許多部落都與麥加方面有盟約,擔憂這些弟子們走出麥迪那之後的生命安全問題。  即便阿布‧巴拉是誠實的人,但是,難免會有其他部落的人與麥加方面勾結,傷害這些穆斯林。 阿布‧巴拉向先知穆罕默德許諾,他必定盡力而為地保護這些穆斯林,而且他在當地有很高的威望,同周圍許多部落保持有好關係。


       艾米爾部落確實是同麥迪那穆斯林社會有友好結盟的關係,而且這個部落的首領阿布‧巴拉對先知穆罕默德尊敬有嘉,但是雙方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隱蔽的問題。 他們那個部落內部不團結,許多人受到麥加貴族的誘惑,對麥迪那穆斯林不友好,他們在等待機會希望向麥加貴族請功領賞。  阿布‧巴拉有一個侄子,他就是堅持與穆斯林為敵的人,他很不願意看到叔父把穆斯林待為上賓,對這群進入他部落的穆斯林,壓不住心頭怒火,便在公路上劫殺了這些穆斯林的信使。   一不做二不休,他想,既已殺害了他們的信使,也不可能掩蓋住殺人的消息,那麼,乾脆把這群穆斯林全都殺死,做個死心塌地的叛逆。 他在暗中同部落中的另外兩個家族密謀,在他們外出行走到比爾-瑪烏納鎮附近時,伏兵向他們撲去,全部殺死。 但是,有兩個穆斯林不在那些人之中,這兩個人到鎮外汲水尚未歸來,倖免於那場大屠殺。(伊本‧哈希姆《先知傳》,4﹕138)    這兩個人,得知隊伍中的全體穆斯林遭到殺害後,商量下一步對策,其中一人堅決要殺回去為弟兄們立即報仇,另一個人認為身單力薄寡不敵眾,不如儘早返回麥迪那送去準確消息,他是阿姆爾‧伍麥葉,他在逃命的路途上殺死了兩名艾米爾部落的人,認為他們是伏兵的幫兇﹔然後,他單獨一人奔命回到了麥迪那,稟告先知穆罕默德他的弟兄們全部遭到了殺害。


       先知穆罕默德聽完報告後,大為震驚,並且為那些身遭橫禍的弟子們表示沉痛哀悼。 他感覺到一種信號,麥迪那城內外的局勢危機,已不容樂觀。  吾侯德戰後,麥迪那穆斯林的處境愈加不妙,城外的盟友們立場動搖,許多人投靠了敵人一邊,這些唯利是圖的不通道者本來就不可靠,投機取巧是他們正常的本性。  這個慘案的發生,與阿布‧巴拉無關,他是好人﹔也同他的部落無關,艾米爾部落的大多數人都是好人,與這場血腥大屠殺沒有責任。


       先知穆罕默德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前思後想,突然意識到,這裏有一個漏洞。 阿姆爾在逃回的路途中殺死的那兩個人,沒有確鑿的證據他們是壞人,必是誤殺,這是保持盟約關係的部落間所不許可的行為,必須向對方表示道歉和賠償血債。  他必須堅守傳統信義,既有盟約誓言,守法必嚴,不能有絲毫的疏忽或輕慢。  這時,他想到了麥迪那城中的一個猶太氏族納迪爾,雙方一直保持著盟約關係,可以請他們的首領出面調停,妥善解決。  雖然有盟約在,他對納迪爾部落也不敢掉以輕心,不敢冒險信任他們,因為他們懷有蓋尼戛爾氏族被驅逐的舊恨,最近看到穆斯林戰場失利,暗中與外界有不正常的往來,對穆斯林有些異常的舉動。


       先知穆罕默德帶領幾位最親近的弟子,如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和阿裏,結伴去訪問納迪爾部落。  納迪爾眾首領在客廳前迎接,其中有一名首領是慧埃﹔寒喧,禮畢,他們對穆斯林領袖提議的討論主題表示出不感興趣,顧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談協助血債賠禮的具體事。  正在談話間,納迪爾眾首領忽然提議請客人吃飯,慧埃藉口到廚房安排宴席,抽身就走。 眼看這些猶太人蹺蹊的表現,先知穆罕默德心有不祥的預感,於是,站起身來,也悄悄走出大廳。   隨他而來的幾位弟子,見勢不妙,而且先知穆罕默德沒有返回的動靜,他們商量了幾句話,也都溜之大吉。  他們追隨著先知穆罕默德,在他的家中見到他,向他詢問今天的事件,他為什麼默默離開。 他回答說,當看到那些猶太首領表現異常時,他在意念中得到了吉卜利勒天使的啟示,那些人準備殺害他,命令他立即逃離危險之地,避免殺身之禍。  弟子們聽到此言,回想起那些猶太首領滿面虛假的樣子,說話言不由衷,神色詭秘,不由得感到後怕。


       事已至此,時不宜遲。  麥加的貴族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發動一場惡戰,而麥加城內外的不通道者在等待時機,他們決心與穆斯林決裂,與麥加方面裏應外合。  時局很危機,迫在眉睫,必須當機立斷,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必須有備無患。  他派遣伊本‧瑪斯拉麻為全權代表,向納迪爾猶太人的首領們發出最後通牒,理由是已發現他們有敵意的表現,既已撕毀同盟協議,勢不兩立的兩家人無法同居一個城市。 限定他們在十天之內,帶著他們的婦女兒童和財產遷出麥迪那城,否則將兵戎相見。 


       納迪爾的首領們感覺到暴露太早,時機對他們不利,穆斯林的隊伍將逼近他們的駐地,無法保護族人的安全,被逼無奈,只能順從最後通牒限定的時間內遷移出麥迪那城。  這時,穆斯林內部的叛逆者伊本‧烏拜易秘密來到納迪爾猶太人那裏,為他們出謀劃策,告訴他們不必聽從先知穆罕默德的號令,時局不久將有劇變。 他擔保隨時向他們提供情報,不會讓他們吃虧。  因此,納迪爾猶太首領們改變了態度,對穆斯林的最後通牒表示抗拒,按照當時的習慣,就等同于向對方宣戰。


       先知穆罕默德立即組織了武裝人員團團圍住了納迪爾猶太人賴以自衛的城堡,而被圍困在城堡內的猶太人首領們期待著伊本‧烏拜易在外面周旋,設法解救他們,如秘密通報城外的猶太人古萊紮氏族進城來營救。  在氣氛緊張的十天中,城外沒有一點動靜,而圍困城堡的穆斯林堅守陣地,毫無放鬆,使堡內的局面難以維持。   他們從城堡內,看到堡外最高大的幾棵椰棗樹被伐倒,這是對他們發出的明顯信號,如果負隅頑抗,他們在麥迪那城內的財產將全部被毀壞,預告他們將失去一切。  這是唯一的一次先知穆罕默德為了戰略的需要命令伐樹,既無過去的先例,也沒有以後的重複,從來沒有發生過允許穆斯林將士破壞自然環境的事件。 這一次是非常特殊的情形,是戰略的需要,向敵人勸降,減少雙方人員傷亡,而且在這次行動前,先知穆罕默德也獲得了真主例外的啟示。  《古蘭經》說﹕“無論你們砍伐海棗樹,或任其依然存在,都是真主所允許的,他准許伐樹,原為淩辱放蕩者。”(59﹕5)   這是一次特許,也是一次例外,從那以後,先知穆罕默德所領導的任何一次戰事中,再也沒有下達過傷害動植物的命令,而且他諄諄教誨弟子們,保護自然環境,愛物及主,就是敬畏真主。 當代人宣傳環保,而穆斯林對大自然保護的道德準則早已融化在對真主造化的敬畏之中。


       這個戰略終於取得了成效。  被圍困在城堡之中的納迪爾猶太人,等待城外救兵希望渺茫,城堡內爭吵不休,糧草已盡,除了投降,別無出路,堡內的首領們表示願意作屈服談判。  先知穆罕默德最早同意給他們的優惠條件,在限期內撤離,可以攜帶他們的全部財富,但是因為抗拒最後通牒,期待外部救兵打敗穆斯林,因絕望而求和,優惠條件已不復存在。 按照當時的戰爭規則,因頑抗無能而求生者, 首領應全部斬首處死,但穆斯林仍舊對他們表示仁慈和寬容。  在談判中,已不可能維持原來的優惠條件,根據最新決定,他們只能保全生命,不許可帶走家產和物質。  鑒於他們首領慧埃出面懇切要求,先知穆罕默德表示可以給予寬厚的待遇,以示仁慈,許可他們運走駱駝能馱得動的所有日常用具和財富,立即遷移離開麥迪那城。  他們同意了最後的條件,選擇了城郊海巴爾為新的定居點。(伊本‧哈希姆《先知傳》,4﹕145)


       先知穆罕默德對俘虜和戰敗者的優待,是當時最仁慈的,對放下武器的對抗者,給予生路。  在此前的兩場大戰中,白德爾戰役和吾侯德戰役,都曾寬恕過一些放下武器表示屈服的敵人。  後來發現,其中有些人又出現在進攻穆斯林的敵人佇列中,例如在吾侯德戰役中,有幾名兇殘的敵人,被認出原是在白德爾戰場被穆斯林寬容釋放的俘虜。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這次寬赦中。  幾個月之後,麥迪那穆斯林在抵禦麥加貴族組建的阿拉伯聯軍的戰鬥中,就發現了被穆斯林寬容的納迪爾猶太人的某些首領和武士參戰。  他們受到寬容和優待逃離麥迪那之後,加入了攻擊穆斯林的敵人陣營,向麥迪那反撲過來企圖消滅穆斯林社會。


       經過了麥迪那穆斯林社會的內部整頓、備戰和清除異己份子,社會狀況有明顯的改善,但危機的信號沉重地壓在許多人的心頭。  當時在吾侯德戰役結束的時候,敵人首領阿布‧蘇富揚對穆斯林領袖先知穆罕默德和歐麥爾當面挑戰,他說明年再來白德爾鎮會戰。 果然,他言出有信,率領著一千五百兵卒出現在白德爾戰場,向麥迪那兵營叫陣。  先知穆罕默德率領的穆斯林大軍在等待這一天,阿布‧蘇富揚比預定的時間遲到了八天,因為他從麥加出發時帶領兩千兵丁,在半路忽然變了卦,又返回麥加,但在約定的時間不出戰,他將丟盡臉面,所以八天後率眾一千五百士兵出現在白德爾鎮戰場。  雙方守約,會戰于白德爾,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大血戰。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41 踩:33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4 (136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2 (1282次打分)
【已經有2612人表態】
761票
感動
578票
路過
627票
高興
64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