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國内新聞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河南省圪壋店隆重舉辦買榮禧阿訇歸真二十周年紀念活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穆網    作者:穆斯林
熱度4621票  瀏覽540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4年12月08日 11:28

來自全國各地的阿訇、學者及穆斯林同胞近兩千人在圪壋店穆斯林公墓為買老阿訇做了虔誠的祈禱,然後又進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紀念儀式由買榮禧阿訇的學生、青年學者、來自北京的馬貴寶老師與買榮禧阿訇的孫女共同主持。

首先由買阿訇四子買伊光哈吉從沙特發來的音訊《古蘭經》開端章,然後,分別由買榮禧阿訇的學生代表,現任鄭州花園街清真寺教長韓道亮阿訇,家屬代表,河南省伊協副會長漯河清真寺教長白正超阿訇,本坊代表哈吉買應學校長,老買阿訇生前好友,全國人大代表呂金虎阿訇,武陟縣政協副主席張傑先生代表當地政府發言,他們對老買阿訇做出了公正、客觀、真實的評價,分別講述了許多老人家鮮為人知的事蹟。

下面是教胞伊布拉欣的紀念文章,從文章中可以瞭解到買阿訇的事蹟。


一代經師 阿訇楷模

我們尊敬的買榮禧阿訇,覆命歸真離開我們已經20多周年了,斯人已去,英姿猶存。每每回憶起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想起聆聽老人家侃侃而論,感人肺腑的演說;記得老人家在為學生縝密入微的講經釋法,懷念老人家高亢宏亮、悅耳悠揚的領拜頌經聲,無不肅然起敬,激發起對老人家的思念和敬佩之情,縈繞著胸懷,久久不能平靜。然而,安拉的前定是不能改變的,我們後人怎樣來傳承老人家遺志,高舉老阿訇興教辦學的大旗,為伊斯蘭的興旺昌盛做出自己應盡的職責,這是擺在我們後人面前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的使命和責任。

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老人家歸真20周年,最重要的目的,最必要的內容就是將老人家在幾十年的傳教生涯中改革興教、辦學育才的卓著業績,系統地總結、挖掘、繼承和發揚,將老人家的勤奮求學,奮發爭優,精釋教義,講說新穎,不懼強權,鐵骨錚錚,淡泊名利,兩袖清風,辦學育才,桃李崢嶸,鞠躬盡瘁,奉獻畢生的精神和美德,將這些澤被後人的經驗和豐功偉績總結並效仿,傳承和發揚,這應該是我們這次座談會的主旋律。尤為目前教門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危機和憂患,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們紀念老人家、效法老人家、傳承老人家的遺願,其現實意義和精神價值更為重要和深遠。

我們作為阿訇家鄉的鄉佬、教胞,更應該從追憶老人家對家鄉教門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所作出的豐功偉績中,深刻反思和領悟,如何將阿訇開創的圪壋店的教門模式可持續的發揚光大,從自身做起,從自家做起,敬拜安拉,命善戒惡,以告慰老人家的遺願。下面從幾個方面概括地、簡略地回憶一些老阿訇的業績範例,這些遠不能代表老人家豐滿、鮮活、虔誠奉獻的人生,不對的地方求安拉恕饒,並請各位阿訇、學者、哈吉、教胞的批評指正:

一、少小立志  奉教終生

阿訇小時候家境極其貧苦,上不起學,從6歲起就入寺念經,阿訇天資聰穎,念經進度很快,卓爾不群。曾在武陟、博愛、小麻村等坊上就讀,由於阿訇少小就有雄心壯志,上進心極強,一定要精通教義,將來為振興教門,改變家鄉教門的窘況而創出一條新路。求學期間,廢寢忘食,勤奮刻苦,學業日趨精進,同時也飽嘗饑寒之苦。阿訇後來經常教育學子,當年在博愛二仙廟求學期間,每月每個海裡發只發三升高粱,約10斤高粱面,可想而知其生活之艱辛,然阿訇何曾為此而喪志,何懼念經之辛苦,阿訇趨感在內地求學遠不能滿足自己渴求知識之夙願,故而就踏上了去西北求學之艱辛旅程。在那個年代,去西北深造是念經人的奢望,阿訇一無盤費,二無他人介紹,沒有任何關係,全憑一腔熱忱。家人借別人少許路費,15歲那年徒步前往大西北,踏上覓尋知識的艱辛路程。

阿訇一路披星戴月,曉行夜宿,首先到了西安。到西安後聞聽有一大阿訇吳振民,中、阿、英、波都精通,且口才流暢,能言善辯,據說曾為周恩來當過翻譯,阿訇激動萬分,想盡了辦法總算到吳阿訇麾下求學。阿訇有幸在吳阿訇處學了一年多時間,茅塞頓開,獲益匪淺,遺憾吳阿訇因故離開西安,阿訇只好又前往西北。阿訇每談起吳阿訇讚不絕口,在吳阿訇身上學到了很多超前的見解和知識,拓寬了視野,開闊了胸懷,尤為漢語的重要性,吳阿訇反復強調:“學不好漢語,理解不了經訓,就當不好阿訇。”阿訇到了西北後,又先後在白心齋、李希章等阿訇處學習,後有幸又投學到西北著名的“蘭三”大阿訇門下深造,更是獲益良多。需要特別指出的,阿訇在求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漢語對講釋經訓的重要作用,所以自己下定決心,在不誤完成經堂作業的同時,自己廢寢忘食勤奮攻讀,自學成才,在古漢語方面得到了很高的造詣,能嫺熟講釋教內名著,像:典禮、性禮,以及清真指南等漢語要典,並對論語、孟子等四書五經也通解能譯。後因阿訇德才兼備,口才流利,已經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大阿林,約在51年在平涼穿衣掛帳,後錦衣還鄉,成為年輕有為、很有名氣的阿訇了。

二、豫南任教  享譽中州

阿訇從西北載譽歸來,於52年首任禹縣皂角坪教長,一個僅有500多人的小山村,窮鄉僻壤,坊民住的都是土窯洞,清真寺也全是土窯洞。這時阿訇已兩個孩子,一家四口住一口破窯洞,其環境之艱苦,條件之簡陋,生活之困難,難以想像。然阿訇一顆為教奉獻的火熱之心,何懼艱辛,何怨生活待遇低下,激情滿懷,大刀闊斧投入到振興小山村教門的熱潮中。經過幾年的循循善誘,苦口婆心的引導,將皂角坪的教門盛況推向了禹縣教門最好坊的前沿,禮拜人數由一兩個猛增到五六十個,主麻到一百多人,阿訇每主麻的“臥爾茲”很有特色,很感動人,附近坊上的有識之士聞言都紛紛前來聆聽,他們都感歎:平生都未聽過這麼好的“臥爾茲”,皂角坪教胞更是奔相走告,無不為之稱頌唱贊。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約1956年秋天,皂角坪暴雨成災,一場大雨,全村窯洞倒塌甚多,清真寺也到處殘壁斷垣,阿訇住的窯洞也難倖免,偏巧阿訇在北講堂窯洞看經,師娘及兩個兒子住的窯洞塌下了,當人們趕來搶救也為時已晚,安拉的口喚,母子三人全部遇難歸真,母子三人都長眠在皂角坪的山丘上。這是我們尊敬的買阿訇為教門付出的巨大的切腹之痛的貢獻,也是安拉嚴峻的考驗。阿訇痛失二愛子,傷心至極,痛心疾首,只有堅忍。“安拉與堅忍者同在。”(2:153)阿訇無有任何怨言悔恨,忍受了這一巨大創傷,化悲痛為力量,繼續為教門奮鬥不息。

由於阿訇在皂角坪任教期間,成績蜚然傳遍豫南,於57年被襄縣穎橋鎮清真寺聘為教長,穎橋隆重為阿訇舉行榮任儀式,眾所周知穎橋乃陳克禮阿訇的故鄉,也是陳克禮阿訇在此當阿訇期間完成“聖訓經”的譯注。穎橋坊大教胞多,阿訇似有英雄已有用武之地。阿訇在穎橋,幾個主麻演講大快人心,感動多少教胞熱淚盈眶,多少年甚至一輩子都未聽到這麼好的“臥爾茲”。禮拜人大增,教門盛況空前,享譽整個中州大地,正當阿訇宏圖大展,壯志可酬之際,58年宗教改革開始了,清真寺全部關閉,阿訇全部下崗,買阿訇也攜師娘來到焦作制革廠,當了一名工人。

三、為教奉獻  造福桑梓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城市生活工資有保障,生活供給制,安逸舒適,然而阿訇一顆為教奉獻的火熱之心,焉能安居城市生活,毅然決定放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偕師娘和孩子于62年來到了故鄉,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清真寺被馬房、倉庫佔據,阿訇只好被安置在一個養殖場的破棚裡,一張床、一個破桌、兩個破椅,上露天下通風,簡陋之極,豈是人居住之地,然阿訇並沒為之退縮,只有對安拉秉忠敬畏,才能面對這種艱苦生活而等閒視之,住有二年之久。後經鄉老與生產隊協商,清真寺騰出兩間倉庫才將阿訇接到寺裡,阿訇住到寺裡後,就想方設法讓生產隊又騰出三間馬房,既做水房,又做禮拜地方,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尊敬的買阿訇,就在僅有10多個人,有時20幾個人禮拜的場合,每晚宵禮前、晨禮後必講經說教,苦口婆心勸說大家認主拜主。應該指出圪壋店教門基礎是很差的,當時流傳的說法是坊上只有兩個半人禮拜,一個是孔凡貞哈吉;一個是艾阿訇;一個是姓李的鄉佬,只禮晨禮、晌禮,故戲稱半個人。經阿訇堅持講說勸導,禮拜人逐漸增加,主麻以達到七八十人了。阿訇經常給我們鄉佬們講:穆斯林只能害怕主,不能還怕人;當阿訇更應該如此。63年去鄭州參加一次阿訇會,全省共去了150多位阿訇,中午吃飯時讓阿訇們都往漢民飯店吃飯,唯有我們的買阿訇和馬登宵阿訇頂住壓力罷宴不去;討論發言時讓批判古蘭經、批判聖人,有不少所謂大阿訇賣教求榮,出賣靈魂,大批大講,然阿訇一言不發,怒髮衝冠、義憤填膺,壓力再大,然立場堅定,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捍衛了尊嚴,捍衛了教門。

正當圪壋店的教門日趨好轉時,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阿訇首當其衝,被定為“牛鬼蛇神”的壞分子,經常被批鬥遊行。一次,被紅衛兵抓去給帶上一米高的大帽子,用繩拴住胳膊,遊行示眾後被扭送到千人的批判大會上,紅衛兵竟用亂棍將阿訇打暈,遍體鱗傷昏死過去,後幾個回民幹部聞訊速趕到現場,將阿訇搶救回來,阿訇已不省人事,休養多時才恢復過來,此是阿訇又一次劫難。十年浩劫中,宗教領域是重點,清真寺受摧殘最大,阿訇雖受到如此大的衝擊,然阿訇大氣凜然,鐵骨錚錚,毫無畏懼,一顆興教熱忱之心始終燃燒著。“頂風成主麻,無畏作演講”,並且在各個生產隊裡和各種場合上演說;阿訇又借過白拉提要求按生產隊組織起來,集體過白拉提主要是給大家宣教,效果相當好。整個十年浩劫中,圪壋店坊上的宗教生活,婚喪嫁娶,迎活送死,開經走墳等,一直正常履行不誤。當時,在附近坊上唯一圪壋店有此幸運。

四、創辦經學  興教育才

76年粉碎“四人幫”後,全國各地清真寺尚未敢開門,圪壋店清真寺在阿訇宣導下率先開門,阿訇率家人和眾鄉佬打掃清真寺的大殿、南北講堂,阿訇此時才算正式住進北屋。記得進到北屋看到阿訇親筆書寫的幾幅條幅,掛在牆上,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條聖訓:“將來維護教門就像兩手捧著火炭一樣,捧之受傷,放之熄滅。”這是偉大先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預警,給“穩麥”的訓諭,阿訇恰如其分有針對性的,讓大家學習領悟,銘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當時我們鄉佬們第一次看到這樣重要的聖訓感動不已,現在仍記憶猶新。

阿訇經常講:“中國教門的發展,不培養下一代是無出路的,也是不可能的。”于79年,阿訇就頂著極左思潮的壓力,冒著風險公開招海裡凡,當時全國寺門大都未開。有召喚就有應召,第一批來學習的就有韓道亮阿訇及其他幾位學生。後來,潘世傑、白正超、白立安、杜繼真、李俊民等一批優秀學生陸續到來,由於阿訇講經解詞精益求精,剖析經義透徹鮮明,全國慕名來求學的絡繹不絕。丁吉惠、程鵬飛等優秀學生紛遝而至,圪壋店已成了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之念經的首選之地。當時,學子們都盛傳成為買阿訇的學生是極大榮幸。阿訇的辦學方針明確,目的純正,一定要培育出德才兼備的學者。首先是信仰,其次是道德,然後是知識,道德品質不好的堅決不要。阿訇愛徒如子,恩威並濟。一個學生犯了大錯,本應開除,然阿訇看其很有可塑性,有天賦,就留下了他,再給他一次機會,該學生幡然悔悟,知錯改過,後成為一個很有名望的大學者。阿訇儘管自己收入微薄,勉強糊口,然而只要有一點好吃的,都要想辦法讓學生們分吃;師娘更熱情親切,親手烹製,親自送給學生們。阿訇師娘對學生們的感情投入深深地印刻在了學生們心中。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教門人才脫穎而出。目前,都分佈在豫、陝、晉、冀、魯、皖等地教門的第一線,在為主道奮鬥,像韓道亮、白正超、潘世傑、李俊民、杜繼真、程鵬飛、白立安等,都是目前教門的中堅力量,還有一大批叫不上名字的人才,也都是在當阿訇奮鬥在教門崗位上。享譽西北的丁吉惠阿訇是教門的一顆新星,然安拉的口喚,已覆命歸真了,英年早逝,教星隕落,是教門的一大損失。人才是推動教門發展的主動力,這正是買阿訇對中國教門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給我們留下一大筆精神財富,這些業績將會載入中國伊斯蘭的發展史上。

五、激昂陳詞  銳意改革

我們在追憶阿訇的豐功偉德中,必須要大書一筆阿訇的演說風采和價值,阿訇的“臥爾茲”堪稱一絕,是曉之於理,明之於法,且原則性強,從不感情用事,亦不迎合權貴而為己利。阿訇演講起來節奏明快,高亢激昂,引經據典,酣甜流暢,抨擊時弊,敢批敢講,引人入勝,不厭冗長。阿訇的演講當時已譽滿中州大地,已成為教苑一朵奇葩,一個教門品牌。目前,我們坊上諸多鄉佬每每回憶起阿訇的演講都能引證一些經典名句,引以為榮。圪壋店教門之所以有今天正是阿訇不厭其煩地,不分場合的演講,給教胞灌輸了大量的信仰正能量,使廣大教胞明白教義真相,而增加信仰意識,增強信仰感情。所以就有流傳:圪壋店的鄉佬到外坊就能當阿訇之美譽。外坊的鄉佬在很多聚會場合就調侃說:圪壋店的鄉佬素質高,懂得多,都是半個阿訇。故而我們圪壋店教胞對老人家的感情之深,受益之重,情誼之濃是難以言表的。這些都是阿訇給我們遺留下的深遠精神食糧。

阿訇的演講,不拘一格,大膽革新和創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創了寺院講、乜提講、殯葬講、婚禮講、集會講、家庭講等,諸多形式的宣教演講是在全國不多的。目前很多坊上還沿襲“主麻講一次,七天再無聲,乜提吃和拿,群眾焉知情。”我坊教胞都知道阿訇逢會必講,逢宴必說,不讓講就不去。過乜提主人來請,先問講不講,主人若說不講,堅決不去。一次,一家過了很大的娶媳婦乜提,因客人多,娘家遠,臨時變更不講了,害怕影響辦事,阿訇罷宴而去,主家無奈只好又去請來讓阿訇講。此後,再無人敢提不講光開經坐席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伊斯蘭的復興和發展,當然首先是安拉的襄助,然主要的舉措是偉大先知講出來的,先知在23年的宣教生涯中,宣講了4429節古蘭經,約9萬多段聖訓,平均每三天兩節古蘭,每天約10節聖訓。正因為有這些精神財富,正因為有這些法寶,伊斯蘭才能發展到今天,遍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才能使伊斯蘭放之四海而皆準。可以這樣說,凡地球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穆斯林,穆斯林就像火種一樣,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六、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阿訇在故鄉任教25年之久,進行了一系列的推陳出新,革俗除陋的改革,已將我坊教門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又為教門培養了一大批棟樑之才。外坊因阿訇之威望很高,紛紛來聘請,單鄭州小樓寺來請阿訇就達20次,經我們鄉佬們再三挽留,然老人家最後還是決定走出故里,到外地發展教門,因外地更是需要。阿訇很有感慨地說:知感主,我的身體還好,精神還很好,還能為主道再做些工作。就這樣,我們尊敬的買阿訇離開了圪壋店,離開了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父老鄉親,我們全坊穆斯林男女老少揮淚長街,戀戀不捨的送到鄭州小樓寺。阿訇到鄭州執教約有2年,後被鄭州地區最大的坊金寨請走。在金寨開學興教轟轟烈烈,為金寨的教門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後又膺任魯山和穰東等豫南大坊。阿訇每到一個地方,都留下興教辦學的趣聞軼事,尤其是阿訇膾炙人口的“臥爾茲”更是給人們留下深遠的記憶和懷念,迄今一直被人們傳頌著。阿訇無論在哪裡,一心發展教門,一心為學生講經育才,從不考慮個人得失和經濟拮据的貧困生活。在金寨,一次一個鄉老見阿訇生活艱苦,學生太多,看到阿訇每天講經上課,身心疲憊,就給阿訇一個大紅包,放在阿訇桌子上,阿訇正在看經,根本沒顧及拿起來,偏巧一個“沙伊”來要乜提,阿訇就隨手給了這個“沙伊”,這個鄉佬尚未走開,大驚失色說:“咦!阿訇,這是一千元錢,專門送給你的,你咋給他了?”阿訇很淡定的說:“這或許是真主的安排,該他所得吧!”在九十年代,一千元錢是很大的數字,阿訇絲毫沒有留戀,視金錢如糞土。阿訇一生清貧,兩袖清風,由焦作到故鄉,一直種地幹活,當時一家已七八口人,靠工分吃飯,自食其力,生活之艱辛,難以言表。幹了幾十年阿訇,無任何積蓄,也無多少資產,還經常借債生活,然而從未抱怨過,從未叫過苦,且常念知感,樂觀處世。這就是我們尊敬的買阿訇的真實寫照,真正的忘我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效仿的。

七、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阿訇為了開拓視野,進一步瞭解和借鑒國際伊斯蘭發展情況,在穰東任教期間,不顧年老體弱,由學生相陪,於93年到南亞和中亞幾個國家進行實地考察,回來後精神抖擻,激情高昂,一直給學生,給身邊的人講,巴基斯坦教門如何好,哈薩克斯坦的教門情況怎樣,自己很受啟發,感慨良多,並捎來不少有關信仰、法律的經書,待翻譯後作為教材教學生用。阿訇壯志滿懷,信心十足,正當老人家再為教做出更大貢獻時,安拉的口喚到了,阿訇在沁陽正對鄉佬們講說,在國外考察所見所聞的教門情況時,兩天兩夜不知疲憊的講,不厭其煩的說,忽然舊病復發暈倒在地,大家趕緊送沁陽醫院,搶救後又轉焦作醫院搶救,然安拉口喚已到,前定是難以變更的,我們敬愛的買阿訇在奄奄一息之際,還念念不忘教門,很吃力地說:一定讓小潘將這些經譯出來,譯出來……就這樣,一代經師,阿訇楷模,我們尊敬的買老阿訇覆命歸真,與世長辭了。“春蠶到死絲方盡,一顆忠心燭燃幹。”老人家為教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全坊教胞虔誠地祈求安拉饒恕老人家生前的過失,慈憫老人家進入諸河下流的樂園,並升高樂園的品級!阿米乃!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提出的是:阿訇老人家生前有一個重大心願,念念不忘,勉勵孩子們:多麼希望你們好好念經,將來傳承我的阿訇事業,當一名阿訇為教為民為安拉做出貢獻!現在可以告慰老人家,您的乜提、您的願望安拉已准承,永光阿訇、白正超阿訇,目前都是教門中的中流砥柱,傳承著您的阿訇事業,已為教門兢兢業業奮鬥二十多年了,他們已受到中州大地廣大穆斯林的盛情讚譽,他們不愧為教門棟樑阿訇後代之美譽。祈求安拉賜福他們兩世幸福!再立新功!阿敏。

最後,祈求安拉賜福與會的阿訇、學者、哈吉、鄉佬及全體教胞,萬事如意,闔家歡樂,兩世幸福!阿敏。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阿訇
頂:202 踩:20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100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2 (1032次打分)
【已經有2183人表態】
615票
感動
493票
路過
508票
高興
56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