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苑綠地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我在耶路撒冷 (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作者    作者:丁士仁
熱度7598票  瀏覽883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4年10月09日 16:19

——差距與困境

丁士仁(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

我在耶路撒冷(一)

我在耶路撒冷(三):啟示與教訓

我本來打算寫一篇關於巴以衝突的由來、歷史和結症的文章,順便為“巴以和平”計畫提點個人見解。一位巴勒斯坦官員的話,讓我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聽說我要寫這種文章後笑了,說:“我們這裡潛在的總統和總理非常多,幾乎人人都是,個個都想制定一套自己認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有用嗎?巴以問題的歷史和結症非常清楚,我們雙方對此幾乎沒有什麼異議,清楚了就能實現和平嗎?現在,和平的關鍵在於看以色列怎麼做,怎麼實施”。

是的,巴以問題幾乎沒有什麼盲點,誰都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猶太學者對之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一棟大樓失火,樓上一居民逃生,無路可走只好來到陽臺。可是他猶豫了,直接跳下去,摔死無疑,如若不跳,就被大火吞噬。正在這時,見一個無辜的人恰好從樓下經過,求生心切的可憐人如同發現了救星,他不顧一切,縱身跳下,撲在無辜人的身上。逃命者成功逃命,可是無辜者卻慘遭飛來橫禍,被壓在身底下,生命奄奄一息。這一比喻揭示的是:二戰期間和之前,歐洲各國掀起排猶浪潮,猶太人到處遭到驅逐和屠殺,如大樓起火,家園燃燒一般。猶太人為了逃命,到處尋找避難所,於是發現了巴勒斯坦,便顧不了一切,縱身跳到了無辜的阿拉伯人身上。結果,自己逃命成功,卻把災難轉移到了阿拉伯人的頭上。

猶太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苦難歷史,也清楚阿拉伯人的無辜和不幸,而且,猶太人中也不乏有良知的人,對阿拉伯人深感同情,對猶太複國主義持批判態度。但是,為了活命,猶太人也不得不選擇此下策。問題是,你逃命成功了,現在如何搶救生命危在旦夕的無辜墊背者。我們也許對生死存亡關頭的“不擇手段”給予一定程度的理解,而我們更想看到的是事情過後如何報答救命恩人,如何補救給他人帶來的傷害。然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無辜者在垂死的掙扎中呻吟,不見對方上前施救,反而有時招來一腳。因此,多年來對猶太人“不道德”、“沒良知”的譴責不絕於耳,世界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鬥爭的聲音始終沒有中斷。

“叢林法則”是一項弱肉強食的野蠻規則,既不道德還很粗野,為文明人所不齒。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在當今世界它依然大行其道。有條件的人,無論是族群還是國家,都想嘗試這一法則,譴責的人只是受害者和弱者。猶太人兩千年來寄人籬下,受盡了磨難,非常清楚“叢林法則”的效力。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以色列人放棄這種選擇,但是我們自己也要知道這套遊戲規則,否則,別人如何耍我們,我們自己還不清楚。看到巴以衝突的慘狀,我想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語言詛咒以色列的罪過,用最嚴厲的語調譴責猶太人的不義,以便解解氣,泄洩憤。然而,仔細一想,有意義嗎?它能擋住以色列的一顆子彈嗎?它能拯救巴勒斯坦弟兄的一條生命嗎?現在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要做的,就是要:正視現實,尋找差距,彌補自己的不足;要知己知彼,方能在遊戲中掌握主動權。在“叢林法則”盛行的今天,沒有相當的實力,就沒有較量的資本;沒有平等的位置,就沒有相同的話語權。我認為,近百年來巴以衝突的交點不在同一個水準上,巴以鬥爭的力度不在同一個級別上,是一個不對等、不相稱的較量。難怪在巴以問題上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總是處於被動,節節敗退,而以色列處處占上風。我還認為,阿拉伯人的失利,一方面是真主的定然,另一方面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巴以雙方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巨大的差距,無法平等地抗爭,失敗是註定的,除非真主給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顯示奇跡。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殘酷的現實就擺在我們的面前,難以彌補的差距橫隔在巴以的中間:

一、“聖殿”:猶太人唯一的聖地;“遠寺”:穆斯林的第三大聖寺

 猶太人相信,3000年前所羅門大帝(蘇萊曼聖人)登基後為耶和華神修築殿堂,歷經七年,一座雄偉壯麗的“聖殿”就矗立在莫利亞山上,成為猶太人的宗教中心。“聖殿”中置放著摩西(穆薩聖人)的“約櫃”,裡面裝著兩塊“法版”。從此以後,這聖殿就變成了猶太人唯一的聖地,許多大型宗教活動都在這裡舉行。西元前586年,聖殿被巴比倫人燒成一片廢墟,40年後重建;西元70年,聖殿又被羅馬人再次燒為灰燼,只留下今天的“哭牆”。兩千年來,猶太人在漂泊流離的生涯中唯一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就是這座被毀的聖殿,它寄託了猶太人生的希望和宗教的情感。多少世紀來,聖殿的地位,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瞻仰聖殿是他們每日的願望,恢復聖殿更是他們永遠的夢想。爬在“哭牆”上盡情地流淚,既是對信仰的告白又是對歷史的苦訴。猶太人認為,沒有去過聖殿的人,他的操守尚存欠缺;不嚮往聖殿的人,他的信仰存在殘缺。

而“遠寺”,穆斯林只認為它是伊斯蘭的第三大聖地,是穆聖夜行登霄時落過腳的地方,僅僅因為《古蘭經》提到了它的名字,穆聖只允許大家跋山涉水去拜訪它而有了名氣,“遠寺”的神聖只止於此。確實,由於穆聖沒有把拜訪“遠寺”定為一項聖行,也沒有規定硬性的功修,而且在裡面禮拜的回賜,也少於麥加禁寺和麥迪納聖寺的回賜,千百年來穆斯林只知道它的尊貴,實際去拜訪的人很少。不要說普通的穆斯林,就連四大哈裡發中,只有歐默爾一人去過,而且還是為了接管耶路撒冷城。實際上,“遠寺”雖然是第三大聖地,但並不是說它不夠神聖,《古蘭經》提到了“禁寺”和“遠寺”,而沒有提到麥迪納的“聖寺”,足見它的尊貴。可是,長期以來,穆斯林對“遠寺”的感情遠不如對“禁寺”和“聖寺”的深厚。

對待聖地的問題上,穆斯林的態度跟猶太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全世界的猶太人可能會為這唯一的聖殿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和財產,而世界穆斯林,只是情感的付出,發出呼籲,或者示威遊行,可將真正保護聖地的使命,交給了巴勒斯坦的幾個穆斯林,就像對待任何一塊穆斯林的地盤一樣。

二、巴勒斯坦:猶太人心中的故鄉,阿拉伯人的棲息地

巴勒斯坦,猶太人認為它是神給他們的“應許地”,是他們永遠的故鄉。根據現有《聖經》記載,耶和華神對亞伯蘭(亞伯拉罕,即先知易卜拉欣)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南西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世紀》14:15) 從此以後,猶太人就把這塊土地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想與任何人分享。我想,既然神把它賜給了亞伯拉罕的後裔,那阿拉伯人應該有份,因為他們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總之,“應許地”的觀念是猶太人始終不變的信仰,“返鄉”的願望是他們心中不滅的夢想。而耶路撒冷就是他們那“故鄉”的心臟,即便在浪跡天涯的歷史中,猶太人無論在何處,每逢相聚,最後一句告別的話總是“明年在耶路撒冷見!”明知那是不可能的事,但他們還是充滿希望地這樣祝願。而且,猶太人一直沒有停止尋求“返鄉”的機會。不回家而客死他鄉,被認為是一種罪過。僅僅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近百年時間裡,三三兩兩地移到巴勒斯坦的,就多達40多萬人。儘管阿拉伯人反對,土耳其帝國抵制,英國政府的限制,到以色列1948年建國時,猶太人也達到了65萬,占當時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建國以後,每年的移民數量更是龐大。哪怕到以色列去當炮灰,猶太人也願意沖這個數。大規模的移民,反映了猶太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感情,以及為之付出的願望和熱忱。

對穆斯林而言,巴勒斯坦僅僅是擁有一處聖地的平常土地,是一部分阿拉伯人的棲息地,而且在20世紀以前是土耳其帝國的領地,有些阿拉伯部落巴不得擺脫土耳其政府的管轄,投入他人的懷抱。在猶太移民之初,部分土地是巴勒斯坦人自己以“高價”賣給猶太人的,有些是見猶太人來了逃離家園後留給猶太人的。巴勒斯坦“神聖”的領土,就這樣落入了猶太人的手中。即便是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穆斯林,除了認為“遠寺”神聖外,其它土地只是鄉土感情的依歸,沒有信仰觀念的寄託,若有去處,他們也會選擇遠走高飛。穆斯林中有幾個人把巴勒斯坦當作自己的家園,願意遷到那裡去保護伊斯蘭的聖地和穆斯林的家園呢?穆斯林和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感情,何止是一種差距!

三、猶太複國主義:世界性計畫;巴以衝突:巴勒斯坦人的苦難

“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家”。這是猶太人長期的夢想,是經歷了無數次屠殺後的總結。1896年,奧地利記者赫茨爾提出了建立猶太國的具體設想。次年,他召集世界猶太精英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世界猶太人大會”,通過了猶太複國主義的綱領,提出了具體實施的計畫。全世界猶太人為之振奮,似乎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然而,這樣事關伊斯蘭世界的大事,穆斯林對之渾然不知,或者有些人無動於衷。早期猶太複國主義者大批遷居巴勒斯坦時,當地的阿拉伯人還不知道那麼多人為何而來,有人還熱情的接待他們;有人曾擔心過,但轉眼一想,阿拉伯人有上億,猶太人有幾個,他們能成得了什麼氣候,所以也就放心了。1917年,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並且願意為實現這一目標盡一切努力。世界猶太人又一次轟動了,他們欣喜若狂,奔相走告,無數人即刻打點行裝,準備為即將誕生的家園添磚加瓦,鋪路搭橋。而此時的伊斯蘭世界,除了幾個學者和政治家嗅到了這一陰謀的危險性,普通群眾都在沉睡當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過了幾年才聽說了一個什麼叫《貝爾福宣言》的東西,也不知道真實的內容和意圖,直到1929年才真正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和猶太移民的壓力,於是才開始組織群眾罷工,示威遊行,甚至武力對抗。但那也只不過是巴勒斯坦民間的地方性抵抗運動,沒有國際社會的介入,許多穆斯林地區自己還處在爭取解放的鬥爭時期,自顧不暇,而許多地方的穆斯林對這一重大的變故一無所知。1947年11月,在美國和俄國的運作下,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猶太複國主義者借此迅速佔領了擬議中所謂猶太國的土地,而且還佔領了計畫中許多屬於阿拉伯國家的土地。

1948年5月14日,這是“猶太人勝利的一天,是巴勒斯坦人災難的一天”。以色列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宣佈成立以色列國成立。剛宣佈11分鐘,美國即刻承認以色列的獨立。之後,西方國家紛紛承認,終於把猶太人的包袱扔給了阿拉伯人。而巴勒斯坦人,不要說建國,連一個統一的組織和領導都沒有,被驅逐的被驅逐,逃離的逃離,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一突變。只有周邊的七個阿拉伯國家,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以色列宣佈建國後的第二天,阿拉伯聯軍組織軍隊四面出擊,圍攻以色列,來勢異常勇猛,剛剛誕生的以色列國大有被殲滅的危險。但是,就在開戰的第三天,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代表也要求安理會立即表決,並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這名為政治和談,實為緩兵之計。在停火期間,美國和西方各國通過海陸空晝夜向以色列輸送武器彈藥,裝備以色列士兵;世界各地猶太人自願組成民兵,奔赴以色列參戰。等到再次開火的時候,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阿拉伯聯軍的情況急轉直下,節節敗退,以色列僅用十天的時間打敗了阿拉伯聯軍,並且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戰敗國紛紛跟以色列簽署停戰協議,結束戰爭。從此以後,巴勒斯坦的問題基本上成了巴勒斯坦人的問題,穆斯林世界的參與只是呼籲、譴責、遊行和部分經濟制裁。而這些,對於以色列而言,算得了什麼。可憐的巴勒斯坦人,建國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因為一再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抵制,直到1988年,阿拉法特才在阿爾及利亞宣佈成立了沒有被幾個政府承認的國家。

四、以色列:猶太人的希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負擔

基於宗教的信仰和千百年來的磨難,猶太人對以色列國的熱愛,幾乎等同於自己的生命,對國家建設的熱忱,不亞於對自己家庭的營造。因為那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國”和“家”的概念在他們的觀念中高度地統一。一百多年前猶太人剛剛落腳巴勒斯坦時的沙漠和戈壁,如今被他們改造成了良田美地,建設成了高樓大廈的都市,而巴勒斯坦的沙漠和隔壁,依然如故,甚至自然條件比以前更加惡劣。中東地區同等條件下的阿拉伯國家,百年來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幾乎一成不變,只是一味地榨取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筆者有幸乘坐直升飛機考察了從耶路撒冷到特拉維夫的走廊,一路腳下鬱鬱蔥蔥的森林讓人感到在穿越亞馬遜河谷的原始森林,根本找不到在中東的感覺。據嚮導介紹,這裡曾經是跟中東其它地方一樣的沙漠和戈壁,寸草不生,而如今下面的森林是以色列建國後人工種植的。我問是不是以色列政府投資種植的,嚮導說不是,而是以色列的媽媽和孩子們一棵一棵種出來的;是全世界猶太的媽媽們種植的,她們有些親自來以色列種植,有些寄錢來讓人代替種植。我沒有考證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也沒有必要去考證,因為我相信她們會那樣做,憑著她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一定能夠用雙手為祖國編織出一條長長的、綠綠的地毯。而阿拉伯國家,拋開動盪的巴勒斯坦不說,周邊同等自然條件下哪一個國家,像猶太人那樣建設和營造過自己的家園。幾百年來的沙漠今天還是沙漠,幾百年來的戈壁今天依然是戈壁,身邊以色列的發展,絲毫沒有激發出他們建設祖國的熱情。

近半個世紀以來,阿拉伯人對巴勒斯坦事業的激情逐步消退,甚至覺得巴勒斯坦人成了自己的一個包袱。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淪為難民的巴勒斯坦人有數百萬,至今居住在周邊國家的難民營中,一住就是60多年,現有的大多數難民是難民營中的第三代。大部分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有的是地,缺的是人,但沒有哪一個國家願意伸出熱情的雙手,把他們攬入自己的懷抱,給他們一個安全穩定的家,而把這個包袱甩給了聯合國難民署,讓聯合國擔負起養活和救濟的責任。也許阿拉伯國家希望以龐大的難民數量強迫聯合國做出決議,送難民返鄉,因為以色列不讓他們入內。但是,這一方案奏效了嗎?無數人已經把難民營當成了自己的家,把難民生活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難民營的生活幸福嗎?阿拉伯國家已經對難民營忍無可忍了。我們不要忘記,難民營好多次遭受了自己阿拉伯國家飛機的轟炸,製造了流血慘案;封鎖和隔離難民營的仍然是阿拉伯國家。可憐的巴勒斯坦人,他們的國在哪裡?家在哪裡?弟兄在哪裡?而以色列建國後幾乎同樣數量的猶太難民,被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埃及、葉門、蘇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驅逐出境後來到以色列,立刻成了以色列高貴的居民,迅速融進了溫暖的大家庭中,從來沒人提過猶太難民的問題。

五、以色列:全面的發展;巴勒斯坦:四面楚歌

猶太人重視教育是世人皆知的,即便在漂泊流離的生涯中也沒有放鬆對人才的培養。以色列建國以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才迅速彙集到以色列,投入轟轟烈烈的建國大業中。如今,以色列在許多領域不用說遠遠超過了阿拉伯國家,而且在世界上也處在領先地位。在農業方面:它開創了先進的節水農業之路,因而在農田灌溉、溫室作物、種子培養方面居全球領先的水準。其乳品、蔬菜、水果、花卉和棉花生產水準,位居世界前列。這不僅保證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保障了國家的安全。水技術方面:以色列是世界上利用迴圈水最多的國家,水的迴圈利用率高達75%,大大緩解了地區性水資源緊缺的壓力。它擁有全球最大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降低了淡水的成本。在乾旱缺水的中東地區,僅這項技術就解決了工業和國民生活的大問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它的太陽能和地熱技術及其應用,在全球居領先地位。其它可再生能源,如風能、生物燃燒、海浪能源、核能等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和發達,基本保證了全國的能量供應。在醫療器械方面:它是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供應國,人均醫療器械專利數量的全球第一,產品主要出口歐美高端市場。缺醫短藥的事情,在以色列不存在。在電子資訊方面:以色列憑藉多少個猶太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在資訊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聚集了一大批世界頂尖級的資訊技術人才,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如因特爾、思科、三星等公司,在以色列設有研發中心。在情報、輿論、安全方面,以色列建立了自己的獨立體系,世界領先。

以上技術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表現,是抗風險能力的保障。它不僅保證了國民生活的富有和國家發展的底氣,而且還掌握了克敵制勝的魔杖和要脅霸權的砝碼。看看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不要說擁有這些先進的技術,就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約旦河西岸被以色列控制,加沙地帶被以色列和埃及封鎖),再看看巴勒斯坦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國家,這些技術的空白尚且不說,而他們個個焦頭爛額,後院起火,內戰頻繁,自身難保。且不說原因何在,從客觀上已經失去了保護和援助巴勒斯坦的能力和可能性。可憐的巴勒斯坦,實際處在四面楚歌的境地。

六、以色列:核武器守門;巴勒斯坦:土炮彈看家

以色列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僅這一項就可以把它列入世界軍事大國的行列,就連超級大國都不敢小瞧它,它對誰都可以進行威懾。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誰能抵擋原子彈的威脅。不僅如此,以色列能夠獨立製造海陸空所有先進的戰鬥武器,如坦克、高射炮、導彈、包括攔截導彈、潛艇、戰艦、導彈艦、戰鬥機、偵察機、包括無人偵察機。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武器,以色列都擁有了,不僅自己操作,而且自己製造。在“叢林法則”盛行的今天,這些武器就是說話的權力,就是發號施令的權威,是無往不勝的寶劍。它是無聲的權威和有形的力量。哪一個阿拉伯國家擁有這些,即便從國外進口了幾個,也是人家淘汰幾代後的“廢品”,而且在關鍵時候可以讓你的“先進”武器癱瘓。巴勒斯坦弟兄,在約旦河西岸只能用石塊和脆弱的生命對付以色列非常常規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利和做人的尊嚴,儘管代價相當慘重;而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則趁機造些土導彈,還算對以色列國民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但代價更加慘重。但是,來自加沙的土導彈,會造成損失的基本被以色列攔截了,而沒有危險的,以色列節約一枚珍貴的導彈,任它在曠野炸一下,以色列趁機造點輿論,搞點宣傳,還算實用。

親愛的讀者,切莫以為我在幸災樂禍,有意滅自己穆斯林的威風而助猶太人的志氣。我跟所有的穆斯林一樣,心中在滴血,也跟幾十年來所有中國人一樣,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的鬥爭。我非常希望巴勒斯坦人民站立起來,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可是,這是現實,這是阿以雙方實實在在的差距。無視現實而一味地喊口號,或做無謂的犧牲,會葬送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前途。現在是理性思考的時候,是彌補差距的時候,是奮起直追的時候。看清了這些差距,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就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能夠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儘快結束動盪不定的局面,減少雙方的不幸和傷亡。

我無意為“中東和平”規劃一條路線圖,但只想闡述一個基本的立場,供大家思考。我認為,“巴以和平”的實現,取決於三點:一、雙方都要正視現實,面對實際;相互把對方從地球上抹去的願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二、良知的發現,即希望以色列的官方、軍方和民間,對無助的巴勒斯坦人施予慈悲之心,因為通過國力的較量和軍事的交鋒獲取平等地位的可能,幾乎等於零;三、以色列需要退讓一步,這並不是懦弱,而是勇敢和良知的表現,否則,雙方都永無寧日。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99 踩:33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8 (162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1 (1451次打分)
【已經有3889人表態】
1019票
感動
925票
路過
936票
高興
100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