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苑綠地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我在耶路撒冷(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作者賜稿    作者:丁士仁
熱度7135票  瀏覽78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4年9月15日 14:44

——“巴以衝突”的見聞與感受

丁士仁 (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

我在耶路撒冷(二)

我在耶路撒冷(三):啟示與教訓

新一輪的巴以衝突,經歷了五十天的殘酷交火後終於停息了。我懸了近兩個月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本次衝突讓我如此糾結,是因為我經歷了這次衝突的前一部分,親眼目睹了戰火紛飛的場面和人心騷動的情景。衝突以2200:64的成績暫時宣告結束,巴以雙方都表示自己取得了“勝利”,似乎有“皆大歡喜”的意味,真是難以說清誰是真正的“贏家”。無辜的生命換來的只是政客們慶功時擺出的“戰績”和平添的“光彩”,生命的價值淪落為部分人滿足政治欲望的工具和撈取資本的手段。

耶路撒冷,希伯來語意為“和平之城”。然而,歷史似乎跟這一崇高的名字一直過意不去。自從以色列的先知大衛王(達悟德聖人)創建這座城市以來,在3000多年的歷史中,這座城市沒有真正享受過長久的和平:亞述人的攻打、巴比倫人的摧殘、波斯人的蹂躪、羅馬人的迫害、十字軍的屠戮。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地方比這裡更多地踐踏過“和平”這一美好的字眼。戰爭、侵略、殺戮、衝突和迫害,幾乎是她的歷史常態。

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一神論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三個“至聖之所”就聚集在聖城的一隅,近在咫尺,而且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那裡幾乎是重疊的,這就引發了歷史上無數次的戰爭和無休止的衝突。僅有一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古城,彈丸之地上的每寸土地,都充滿著爭議,每個爭議的背後都潛伏著衝突,每次衝突的下面都醞釀著世界大戰。有人做了駭人聽聞的預言: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那導火線一定是從耶路撒冷燃燒而起。

對聖地的仰慕和對巴以衝突的關注,我很早就有拜訪耶路撒冷的願望。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就像一個不願揭開面紗的新娘,令人充滿好奇和神往,讓人產生許多遐想,也讓無數人牽腸掛肚,憂心忡忡。2014年7月初,適逢伊曆1435年齋月,借學術考察之機,我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我興致勃勃地踏上了我的聖城之旅,滿心期待這塊神秘的土地為我展示它的容顏和魅力,讓我享受聖地的吉祥和古城的韻味。然而,當我真正走進這座讓我魂牽夢縈的歷史古城時,迎接我的卻是近若干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巴以衝突。我走進的不是一座祥和的古城,而是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戰場。我到達的第二天,即2014年7月8日,衝突真實發生,雙方開始交火。以色列全國上空,包括聖城耶路撒冷,不時地響起刺耳的警報聲。人們隨時準備躲避來自加沙的火箭,提心吊膽地迎送每一天的時光。

走在耶路撒冷的古城,你頓時會產生無數奇妙的感覺:當你進入高大的拱形城門,置身于那厚實而古樸的城牆之中,腳踩在上千年來被無數朝聖者踩踏得光滑明亮的石灰岩街道上時,你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遠古的時代,這座城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厚重讓你驚歎。當猶太教徒載歌載舞,敲鼓吹號,成群結隊地向哭牆進發,不遠處的教堂上空響起清脆的鐘聲,在聖山周圍的谷地間回蕩,而此時清真寺高聳的尖塔上傳出悠揚的宣禮聲,傳向四邊的山巔,這此起彼伏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奏出神聖的樂章時,你仿佛走進了一個夢幻的世界,她的莊嚴和神聖令你陶醉。當你的身邊走過頭戴禮帽、身穿黑色風衣、兩鬢留著小便子的猶太人,或者迎面走來頭戴阿拉伯頭巾、上面壓一圈黑色頭箍、身穿長袍外加一件西裝上衣的阿拉伯人,或者擦肩而過的是身穿長袍、頭部包得嚴實、胸佩十字架的修女,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各種膚色和各樣服飾的朝聖者和遊客時,你仿佛在欣賞一長卷世界民族的風情畫,這裡文化的多元和傳統的厚重讓你折服。如果僅有這些感覺,那耶路撒冷真是一座無比神奇而美麗的城市,可愛得讓你永遠不想離開。然而,當你看到處處佈滿荷槍實彈的以色列士兵,用嚴厲的目光審視每一個過往的行人,隨時盤查“形跡可疑”的每一位巴勒斯坦人,而巴勒斯坦人用無奈的表情怒視對他們的嫌疑,偶爾發出絕望的呐喊,或者用石塊對抗裝備精良的士兵時,你會感到這座城市積壓了太多太厚的怨氣和仇恨,在平靜的外表下蘊藏著洶湧的暗流和一觸即發的火焰。這座城市的面目似乎又變得猙獰起來,令人生畏。

《聖經》說:“耶和華從西奈而來,從西珥向他們顯現,從巴蘭山發出光輝,從萬萬聖者中來臨。”(申命記33:2-3)穆斯林學者對這段文字的解釋是,真主派他的三位使者曾經在西奈、西珥和巴蘭山地區宣揚真主的旨意,履行他們的使命。穆薩聖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巴勒斯坦,途徑西奈半島;爾薩聖人從耶路撒冷城外的西珥山走來,向城內的人們宣傳主的道;坐落在阿拉伯半島的巴蘭山,是先知穆罕默德生活和奮鬥的地方。三位使者都是真主派來宣揚信主獨一、認主獨一和拜主獨一的欽差,他們的使命一脈相承,遙相呼應。我想假如時光能夠穿梭,三位大聖在耶路撒冷偶然相遇,他們一定會像久別重逢的弟兄那樣,抱頭問好,親密無間,還會訴說各自在主道上遭遇的酸甜苦辣。他們一定會頭對頭、肩並肩地聚集在一起,商議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如何教導人們走上敬主、博愛、和平的道路。然而,如今在現實中他們的信徒,卻相互殘殺,水火不容。這是他們根本不願意看到的。   

有天早晨,我登上爾薩聖人曾經顯現過的西珥山,面對不遠處“聖殿山”上的高大城牆,看著冉冉升起的火紅太陽,我思緒萬千:三大宗教的教義中充滿著仁慈博愛的教導,而現實中卻不斷上演殘酷恐怖的悲劇;猶太人近兩千年來受盡了流亡之苦和被驅趕殺戮的磨難,深知無家可歸的滋味及和平穩定的珍貴,如今似乎忘卻了歷史的慘痛記憶。回想最近巴以沖的血腥場面,難以說清兩個弟兄民族劍拔弩張的恩怨。雖然耶路撒冷是大家公認的聖地,還是有火箭彈偶爾的造訪,“聖城”的地位一再受到挑戰,也時時挑戰著這座城市居民的神經。

七月十日那天,我在耶路撒冷見證了後方沒有硝煙的戰爭,感受了兩個種族難以消除的仇恨,以及民族衝突的殘酷現實。一天的經歷,使我看到了六十年來巴以衝突的一個縮影。這天上午,我們集體參觀“遠寺”——伊斯蘭的第三大聖地,正當導遊講解聖寺的位置和歷史時,聽見遠處有婦女喊口號的聲音,進而有以色列士兵、保安、群眾(包括便衣員警)急匆匆地朝喊口號的方向奔去。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我們也應聲過去,想看個究竟。只見十來個婦女對著幾個人大喊,而且不斷有婦女從四周聚集過來加入這個憤怒的團隊。原來有一個戴著猶太標誌的小帽的男人和幾個沒有任何族群標誌的婦女,由一位以色列士兵看似跟蹤實為保護地送進了聖寺,引起了穆斯林婦女的強烈抗議。一開始的口號是“真主之大”,而到後來卻變成了“豬,滾出去!”、“豬,滾出去!”的“驅逐令”。 根據多年衝突後達成的默契:穆斯林和猶太教徒雙方都相互不闖入對方的聖地。儘管參觀兩個聖地的遊客中各種身份的人都有,包括猶太教徒和穆斯林,但只要不佩戴標誌性的飾品,一般都受歡迎。而刻意佩戴飾品闖入,被認為是挑釁。那天的那位猶太人,頭戴猶太教徒的小帽,公然進入穆斯林聖地,被認為是一種公開的褻瀆和挑釁,又有以色列士兵的護送,更表現了一種侵略與壓迫的意味,難怪巴勒斯坦婦女見到一區區小人物造訪時,竟然鬧出如此軒然大波。婦女們的口號一直伴隨著那位猶太人走出寺門方才停息,前後持續了近二十分鐘。在此期間,導遊一再催促我們趕快離開,以免爆發更大的流血衝突。幸好,幾個是非之人離開後,整個大寺又恢復了平靜。然而,接下來接待我們的大寺管理人員,情緒激昂地向各國學者哭訴以色列政府的種種“暴行”,以及巴勒斯坦人的遭受的各種磨難,並揭露猶太人想佔領遠寺的“陰謀”,讓人感到,積壓在這位管理人員心頭多年的冤屈,終於有了傾訴的機會。他滔滔不絕,越講越激憤,好像火山將要爆發一樣。我隱約覺得他好像一個被囚禁在牢房裡的無辜犯人,偶爾打開鐵窗見一人剛好從門前經過,遂不失時機地向他訴說自己的冤屈,希望把他的聲音傳到監外,期待有人為他昭雪平反。我見到的巴勒斯坦人,幾乎都是這個樣子,他就是一個典型,他的情緒基本代表了巴勒斯坦人的心聲。由於氣氛緊張,組織者還是催我們很快離開了遠寺。

我意猶未盡,想在大寺參加集體禮拜,也想跟巴勒斯坦穆斯林一起在大寺開齋,還跟著大家一起禮齋月的“間歇拜”。於是,我決定當天集體活動結束後再次獨自拜訪遠寺。即便在耶路撒冷,想進一趟聖寺,並非易事。老城的居民有資格去大寺禮拜,但需要經過以色列士兵嚴格的核查。城外的居民,只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有資格進入老城的“遠寺”,而且要持以色列政府頒發的老年人通行證。得知我有去聖寺的願望,新結識的巴勒斯坦朋友主動給我傳授進聖寺的“妙招”:你大大方方、若無其事地朝大寺走,不要理睬盤查的以色列士兵,也不要看他們;如果盤查,你就說你是外國人,是穆斯林,到聖寺去禮拜;再不行,你就講阿拉伯語;若再不行,你就背誦《古蘭經》的首章,這樣他們就放你。朋友的囑託和獻計,令我心情非常沉重,甚至有點為自己擔心,更為巴勒斯坦弟兄的處境難過。所幸的是,我用第一種方法徑直走進了大寺,連看都沒看兩旁盤查的以色列士兵,在他們忙於檢查其他人的時候,我從旁邊“溜”了進去。我知道,這不是他們不長眼,而是早就注意到我是一個外國人,沒有必要盤查的緣故。我順利進入了大寺,聽到後有一位青年婦女因為不讓進寺而大嚷大叫。進了大寺以後,有人不知出於好心,還是便衣員警,問我是不是穆斯林,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說我是穆斯林,是來禮拜的。這樣,人家就走開了。

 那天傍晚,我同巴勒斯坦穆斯林弟兄在聖寺開了齋。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人,在這裡張羅開齋的事項,熱情地招呼每一個前來開齋的人。儘管前方硝煙彌漫,戰火轟鳴,這裡的人們依然對生活充滿著期望,而且信仰似乎更加堅定,令人同情而敬佩。昏禮後,我獨自在大殿誦讀《古蘭經》,一位巴勒斯坦老人默默地坐在離我不遠處。他大概也注意到了我不是阿拉伯人,仔細聽我誦讀《古蘭經》。約莫過了半個小時,我合上《古蘭經》,老人立刻側身向我問好,問我是哪裡人。當得知我是中國人時,他異常興奮,連忙叫他的同伴過來一起聊。當我問道他們生活在以色列有什麼困難時,一下子觸擊了兩位老人的痛處,兩人搶著給我訴說他們的遭遇,滿肚子的苦水像山洪一樣爆發。實際上,他們兩人的苦難就是幾百萬巴勒斯坦人的遭遇,大家的說法大同小異:我們原先住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地方,種植自己祖上留下來的土地,住著寬大舒適的房屋,生活幸福,享受著天倫之樂,突然,猶太人闖入我們的家園,把我們從家裡趕出來,摧毀了我們的房子,搶佔了我們的土地,讓我們流離失所⋯⋯ 。當我問到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兩位老人說:“我們已經老了,無所畏懼,最擔心的是家裡的孩子們,他們有可能隨時被以色列士兵抓去”。我問為什麼隨便抓人,他們說:“人家懷疑你參加遊行,反對政府”。一位老人說:“被以色列士兵抓去,就很難回來了”。兩位老人說到這裡,表情非常嚴肅,眼神中流露出痛苦和無奈的神色,似乎心裡埋藏著數不清道不盡的苦難。為了不讓兩人陷入更深的悲痛,不勾起他們悲傷的回憶,我連忙岔開了話題。

宵禮時間到了,我搶先站到了前面第三排對準伊瑪目的地方。在即將起身禮拜時,我回頭望了一眼,見後面人頭攢動,實壓壓地一片,大殿幾乎爆滿,少說也有三四千人,而且外邊院子中肯定還有不少人,包括婦女和兒童。儘管這裡偶爾有導彈襲擊,遠處炮火延綿不絕,寺裡的氣氛依然隆重。戰爭不但沒有減弱他們的宗教熱忱,反而強化了他們的信念,也許他們此時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真主的保護和憐憫。幾十個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十幾億穆斯林,誰能給他們提供庇護呢?誰能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呢?誰能拯救他們婦女兒童呢?除了真主,他們還指望誰呢!來禮拜的人,個個臉上顯得那樣嚴肅和虔敬。

“遠寺”的“太拉維哈拜”(齋月的“間歇拜”),跟麥加禁寺和麥迪納聖寺的一樣,都是二十拜,不過耗時似乎較短,約兩個小時。禮完第八拜,一大半人回了。令我萬分榮幸的是,當“太拉維哈”禮到第十八拜時,伊瑪目恰好誦讀《古蘭經》中關於遠寺和穆聖登霄的幾節經文:“讚美真主,超絕萬物,他在一夜之間使他的僕人從禁寺夜行到遠寺。我在遠寺四周降幅,以便我向他昭示我的一部分跡象。真主確是全聰的,確是全明的。”(17:1)經文中提到的“遠寺”和登霄的地點,我此時就在那裡;真主所降之福,我或許正在享受。這時的《古蘭經》,似乎就是給我說的,我感到與《古蘭經》那麼的臨近。

時間已到晚上十一點鐘,禮拜接近尾聲了。在禮第三拜“維特爾”時,按罕百里學派的主張,伊瑪目帶領大家升手祈禱。那天我經歷了一生中很難忘的一次祈禱,是為加沙地帶的穆斯林和轟炸中遇難的人們進行的祈禱。那與其說是祈禱,還不如說是聲嘶力竭的控告:“主啊!我們加沙的弟兄正遭受著無情的屠戮和磨難,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在炮火中化為了灰燼!主啊!你拯救加沙地區的弟兄們吧,你保護加沙地區的弟兄們吧!主啊!你讓戰火奪取生命的亡靈們進入寧靜的樂園吧!主啊!⋯⋯;主啊!⋯⋯”伊瑪目的祈禱,句句促人淚下,眾人的呼求,聲聲鑽骨刺心。那淒涼之聲,排山倒海,響徹雲霄。本來已不剩多人,沒想到祈禱時竟然聲勢如此浩大,似乎將要大殿的頂子掀開。

禮拜完畢,我要回賓館,由於道路不熟悉,希望兩位老人領一下路,或者把我送到“赫利裡”城門。兩位老人臉上露出了為難,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倆結伴而來,舉意那天晚上要住大寺,一旦出了寺門,以色列士兵就不讓他們再次入內。聽那樣一說,我連忙謝絕了,但兩位老人還是熱情地要把我送到寺院子中通往 “赫利裡”城門的一道寺門,因為遠寺周圍有八個門。我們在寺院中間擁抱告別,言猶未盡。他們指著那道門說:“從這裡出去就到你要去的城門,具體的路線,你再問問門口把守的以色列士兵”。他倆連大門都不靠近,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帶著十分沉重的心情離開了大寺和兩位老人,外面的小巷中行人已經寥寥無幾,光滑的石路比白天寬敞了許多,行走時須格外小心,以免滑到。以色列士兵三三兩兩到處巡邏,在各角落站崗;個別商鋪尚未打烊,店主還熱情地招攬生意。從店主急切而主動的態度來看,他們的生意一定非常慘澹,生機艱難。

回到賓館,我心情久久無法平靜,回顧一天的見聞和遭遇,隱隱覺得這短短一天就是巴勒斯坦人近一個世紀的生活縮影,這就是他們幾十年的生活常態,我心中升起一股無名的惆悵和同情。

耶路撒冷老城不足一平方公里,現有的城牆是15世紀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修築的,至今依然堅固,完好無損,城內分四個區域:穆斯林集聚區、猶太集聚區、基督教徒集聚區和亞美尼亞人集聚區。一天早晨,我從“先知達悟德城門”入內,花了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沿城牆內側完成了一圈的環行(除了清真寺部分是先前去過的)。由於有許多建築物緊靠著城牆,不得不繞道而行,這樣繞來繞去,實際上穿梭了四個聚集區。在穿梭的過程中,不用問你是在哪個區,你自然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因為除了簡單的具有宗教和民族標識的建築、文字和圖示外,居住的環境條件本身就能向你訴說居民的身份和地位。猶太區:乾淨整潔,房屋高大寬敞,在有限的院落空間還種草種花,綠樹疊嶂,出入的居民精神飽滿,氣質翩翩。基督徒集聚區:雖然在居住條件和個人氣質方面比不上猶太區,但還乾淨、整潔,而一進穆斯林集聚區,馬上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擁擠低矮的房子,狹小昏暗的通道,到處堆放生活垃圾,臭氣熏天,隨處可見行乞的婦女,人們表情冷漠,精神恍惚。同在一座小城生活,居民的狀態有如此大的反差。實際上,耶路撒冷的生活,是三個群體在以色列生活的縮影,是他們生存條件的一面鏡子。我走到“索倆哈”小巷時,前面路上橫著護欄,旁邊還冒著濃濃的黑煙,幾個輪胎和樹幹在燃燒。我立刻意識到這裡不久前發生了什麼,趕忙折回,從另條路繼續前行。但這條路上,也是滿地的瓦礫和石塊,一些商鋪的玻璃碎了一地,齋月的彩燈也被踩踏在地下。無疑,這裡剛剛發生過遊行和衝突,也不知有多少傷亡,多少青年被打入鐵窗。

我有幸在巴勒斯坦結識了一位新朋友,他熱情邀請我到他家做客,與他家人一起開齋。我很樂意去感受這濃濃的穆斯林情誼,也順便瞭解一下他們的生存狀況。遠方客人的到來,讓這個小家庭充滿了歡樂,一家人喜氣洋洋,準備了幾樣美味可口的飯菜。然而,在他們的歡樂和笑聲中依然能夠感受到對前途的擔憂和對現實的悲觀,苦笑之後的臉上仍然佈滿憂鬱的神色。那神色,似乎是所有巴勒斯坦人統一的表情。我清楚這種表情背後的原委,就試圖和他探討:“長期這樣下去,怎麼能受得了,能否退讓一步,讓出一塊生存的空間呢?”朋友苦笑了:“我們還有退路嗎?我們退到哪裡去呢?土地和家園都沒了,猶太人還要強佔我們的聖地”。我無以言對。他自言自語地說:“讓他們搶吧,如果不把我殺死,不把我們這一代人殺死,他們就別想搶走聖地”。他懷抱中抱著一個三歲的小孩,指著他說:“把這小孩和他們這一代人殺死,他們才可以奪走我們的聖地”。我看著他懷裡撒嬌的小孩,一股悲憫之情油然而生。多麼可愛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肩負了保衛聖地的使命,而那應該是全世界穆斯林成年人們的職責;可憐的孩子,未嘗到生活的甜頭卻被現實送上了犧牲的道路,那是一條充滿血腥的殘酷歷程。我依稀看到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裡將會上演婦女和兒童被炸得血淋淋的畫面,在炮火中血肉橫飛的景象。本來歡樂的小聚,卻以這樣不和諧的談話破壞了氣氛,直到走出朋友的家,那種悲壯的畫面始終從腦海中揮之不去。巴勒斯坦弟兄的決心讓人感動流淚,而殘酷的現實令人擔憂,守護聖地要花多少的生命代價啊?我默默地祈禱:主啊!你保護聖地吧!你保護穆斯林的生命和他們的家園吧!

在以色列生活著約160萬阿拉伯穆斯林,儘管居住在以色列,但都拒絕承認自己為以色列的公民,而堅持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耶路撒冷的居民至今持約旦的護照,有一部分人持以色列簽發的居留證(不是正規的以色列的護照)。但我也瞭解到,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雖然有諸多的限制和壓抑,經濟條件和生活水準要比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要好,受教育的程度高,跟加沙地帶就無法相比,至少安全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兩個民族的關係,至今無法擺脫惡性循環的怪圈:雙方互不信任,猶太人視每個巴勒斯坦人有恐怖的嫌疑和潛在的危險分子,而巴勒斯坦人將每個猶太人視為入侵他們的敵人和壓迫他們的仇人。這種同床異夢的生活,對兩個民族都是莫大的煎熬,不知道這種折磨會持續到何時。

耶路撒冷之行讓我悲喜交加,悲者,聽了巴勒斯坦人在半個多世紀來遭受的磨難,內心顫抖;見了他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付出的犧牲和代價,滿心悲痛;見了多年的民族衝突給雙方遺留下來的心理創傷和精神壓抑,深感同情。更為嚴重的是,巴以和平遙遙無期,前途渺茫,人人為充滿變數的未來心懷恐慌,令人擔憂。喜者,對我自己而言,我親歷了巴以衝突的現實,一般人只能在報刊或電視中看到的炮火紛飛的場面,我卻身臨其境而且還安然無恙。另外,對一個穆斯林來說,瞻仰伊斯蘭的第三大聖地——遠寺,是一個人極大的榮幸,因為它是穆斯林的最早的禮拜朝向,是真主賜福的地方。穆聖說:“不畏艱難應去走訪的清真寺有三座,禁寺、我的清真寺(麥迪納聖寺)和遠寺”。借這次耶路撒冷之旅,我完成了三大聖寺之行。這是一般人難以實現的,而由於真主的特賜,我竟然輕而易舉做到了,而且還是在尊貴的齋月。但是耶路撒冷之行也留給了我諸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如巴以衝突臨時告一段落,兩千多條鮮活的生命換來了什麼?下一次衝突何時爆發,還有多少人將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世界上真的有不共戴天的敵人嗎?和平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嗎?這些問題,留給了我自己,也留給廣大讀者去思索。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97 踩:30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9 (143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1392次打分)
【已經有3711人表態】
1000票
感動
876票
路過
868票
高興
96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