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伊斯蘭歷史 >> 人物春秋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陳克禮——中國伊斯蘭學界的一把火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阿敏》    作者:盧明道
熱度7362票  瀏覽87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12月20日 15:17

在中國穆斯林的心目中,陳克禮——這個閃亮的名字,真可謂影響深刻,倍感親切。這是因為他以堅貞的信仰、卓越的貢獻、苦難的經歷、悲壯的犧牲,展示了全美的一生。有說他境界高尚,才華橫溢;有說他苦讀經書,探賾索隱。還有說:“他之所以迷戀于翻譯和創作,是他在伊斯蘭經典中發現了別人尚未發現的境地;參悟到了別人還沒有參悟到的真理。”

 然而,普通的穆斯林民眾仰慕他的卻是樸實的人格,務實的說教。針砭時弊的釋疑解惑,解除諸多積久難釋的疑慮。對他都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常會流露出敬佩、惋惜、懷念的情緒。他的著作使人們擁有了廣闊地思維空間,和深遠的觀察視野。打開了心靈渴求的大門;蒙獲了追求真理的勇氣,蠻可以見仁見智地“含英咀華”,隨時隨事的品判所幹所行。深感一種如釋重負的舒心與愉悅。誠如有學者感言:“歷史上許多被後人景仰的名人,人們記住他是因為他充滿人情味的人格魅力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有了這種做人的精神,歷史的塵埃才不會泯滅他,人們也才會永遠的懷念他。

懷念他敏銳的探覓真理,前瞻的闡釋真理,誠摯的論辯才華。

在穆斯林社會,“異端”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敏感話語,也是引起爭執的焦點。歷來都是以教派劃線,以“異端”貶斥對方,自表正統。致使人們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陳阿訇學術思想的重要特色,正在於靈活通變,與時俱進的闡釋經訓真諦。在“闡發《古蘭經》時代的真理”中說:“以往的經注家都是人,是人就有缺點。他們的主張,都受時代、環境、條件的限制,他們只注了《古蘭經》的文法、字義、修辭、法條,他們並無注出它的各種奧理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迷戀古人。”在“洗雪迷古不化的舊傳統”中說:“我們對於一切事情,要有辨別力,實事求是,不可食古不化,厚古薄今,頑固拘泥,是非不分,皂白莫辯;要向真理靠攏,向真理投降無止光榮,拿真理去衡量一切。”在“向真理靠攏,”中說:“我們不能食古不化,不研究,不講理,因襲盲從,死守教義的形式而忽略伊斯蘭的本質。”

他認為:應該用理性和智慧去挖掘聖訓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論聖訓與異端”中說:“聖行分宗教的與習慣的,前者我們奉行不背;後者照行更好,幹了有賞,不幹無傷。”“我們對於異端不要認為凡是穆聖沒幹過的,都是異端,都當進火獄,因為穆聖時代一切簡單。現在較複雜的多了。所以必須產生出許多新的事情來。如果新創的事,對宗教,對人類都有百利而無一弊,這便是善美的異端。不但不受處分,反而還得安拉的獎賞。所以隨便斷人,信口開河,是背叛穆聖的作風。必須把它剷除。”

他認為:真理需要人來傳播,傳播真理的人必須有高水準的素質,有豐富的智慧,才能把真理輸入人心。他誠懇呼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有開拓精神;要將封閉的思想方式轉換為開放的思想方式;要直面現實,從而應對現實。發揚對的,棄絕不對的。不滯、不流,使過去與現實結合;使主觀與客觀聯繫;從歸納到演繹,從演繹到歸納;掌握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解剖宇宙與人生的奧秘。隨著時代,向幸福的遠景奔去!”

正是基於他馳騁縱橫,廣征博引,事實求是,與時俱進的學術造旨,他就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廣泛涉入穆斯林社會中有爭議的許多問題。新穎的立意,獨特的見地。教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使人欣然回歸伊斯蘭的真理。

懷念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寬容的處事胸懷,樸實的說理作風。

教派糾紛一直是困擾穆斯林社會的一大痼疾。由於一些私欲者們興風作浪地誤導,導致撕裂族群,各成營壘,成為社會和諧的重大障礙。

陳阿訇憑藉自身的優秀品質。正是消弭教派意識的典範。家鄉一位老人問他是哪一教派?他笑著幽默地說:“我身上沒有一根汗毛是屬於哪個教派的,我絕不會偏向任何一個教派。”他在有關著作中語重心長地說:“穆斯林兄弟,再不要嫉妒、鬧教派,各自為政,應互愛互助,實行經訓。人人向穆聖看齊,向《古蘭經》學習。成個不折不扣的伊斯蘭人。”

在辦《伊聯報》時給讀者的覆信中說:“伊斯蘭教派是在歷史發展中產生的而定型的,產生教派的因素十分複雜。但各教派根本宗旨相同,區別全在枝節之變。歧視、攻訐、迫人隨已,均屬愚昧頑劣的心理。鬧教派的人恰恰是一些不通教派知識的人。飯飽生餘事,把簡單的分歧激化成嚴重的衝突。你們應該探討些原則問題,不要被這些枝枝節節的問題所困擾。”

在《學術答辯12問》中問他:“人們都說你是個最不講教派的人,你也說過‘鬧教派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你對伊斯蘭教派的過去和未來有何看法?”他深入淺出,事實求是的答覆說:“中國伊斯蘭教派別增多,大約有300年的歷史。除了西道堂外,都是由國外引進的,但各教派理論分歧不大,主要區別僅在宗教修持,宗教儀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別,都是些細枝末節。”“未來中國伊斯蘭教派不可能統一。首先,各教派沒有共同認可的統一的標準依據。其次,人的私欲永遠存在,只要私欲存在,教派意識就不會消失,只會陳陳相因。”“隨著現代教育發展,未來中國伊斯蘭教將會產生一個不分教派的知識份子階層,將有一批沒有教派意識的大眾化學者出現。有助於伊斯蘭教的振興。他們將為發展伊斯蘭整體文化而奮鬥。”

他一生致力於引導人們從教派的狹隘和偏見,走向伊斯蘭的廣闊和中正。志在填平教派鴻溝,醫治分裂創傷,他告誡人們:“只有認真研讀天經和聖訓。努力提高理智,提高信仰素質。才能在思想上淡化教派觀念,才能克服自身的教派情緒,也才能堅持各幹各得,互不岐視。”

他呼籲阿訇們:“應該宣傳以天經、聖訓和真理為核心的真伊斯蘭教。發展教門要把伊斯蘭的過去和客觀現實結合起來。要靈活通變,不可拘泥呆板。 要伊斯蘭社會化、化社會;大眾化、化大眾。成為人人的燈塔。”

懷念他開闊地思維方式,靈活的闡釋智慧,務實的宣教風格。

在宗教功修方面“講難不講易”是個歷史現象。曾幾何時一些人無知的誘導,致使想以“越加繁難的幹辦而求得更多回賜”的念想已成一般信眾普遍的心理狀態。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陳阿訇治學思想的精華正在于其“中和性”理念。他的著作及觀點始終從伊斯蘭的智慧、哲理和奧秘出發,與人們的天性和理性對話。把伊斯蘭的重要特色“中正”思想闡釋得淋漓盡致。

在伊斯蘭的“中和性、簡易性、目的性”中引經據典的說:“穆聖認識到宗教的物件是人,有人才有宗教,宗教應當是利人的,利人的才能興勝,害人的必定滅亡。”“穆聖看到一般宗教都是走極端的、繁難的、機械的、死板的。便用寬大政策,漸進方法,不偏不倚。處處合乎人情,時時給人方便,使我們走上靈活的,達變的,簡易的,人人能行的伊斯蘭大道。”   

他認為:伊斯蘭的折中、易行,在理論方面安拉和穆聖有剴切的教訓。“穆聖教訓我們,對於一切事情,不論宗教的,不論世俗的,都要保持公平的、允執厥中,正大光明,不可不及,也不可太過,一切近情、合法、利我、利群”。“伊斯蘭教是給人方便的,不是給人麻煩的。是適用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部分的穆斯林,食古不化,死守形式,不知變化,自尋苦惱。認為繁難、受罪,才是教門。殊不知伊斯蘭完全講適用、利益人。我們不要拘泥于文法的形式,而忽略其原意。我們以往對教義,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知道幹,不研究道理。不講真理,不講正經事,光說捕風捉影的神話故事。如果乾教門講嚴不講寬,講難不講易,教門就要衰落。行教門應顧教門的整體,不能只抓住一點。不能以教門上的小節而傷大體。”“伊斯蘭的現實性和中和性緊密聯繫在一起,其中和性正意味著給人方便,不給人困難。”

正是這些清新、明朗、坦白的說理宣教,才能引發人們對信仰的新認識。使人能夠以一種新的態度去面對信仰所展示的一切。他對經訓內涵的理解和觀察事物的本質都是駕輕就熟,見地獨特。他善於從天經經文的縱橫聯繫中發現經文的奧義,闡發其中的真理。而現代人需要的正是這種關注人性,立足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的闡釋。

 懷念他廣闊地攝取視閾,多彩的學術情趣,淵博的知識素養。

在穆斯林社會,一般信眾對知識的界定,只拘於宗教知識,並不認同科學。宗教與科學的關係一直是一個盲區。但科學畢竟日新月異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活生生的擺在面前日常生活中享用。如何應對這種態勢?

 陳阿訇正以他深遠地視野,淵博的知識,把人們引向一個廣闊的知識境地。在《宗教·科學·哲學·主義》中說:“伊斯蘭教不僅是一種教條,乃是一種社會制度,為具有優越性的哲學與藝術文明。”在《回教與社會》的譯者序中說:“伊斯蘭教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宇宙間任何一種知識。”“伊斯蘭是信仰與生活、宗教與科學、社會與文明的統一體。”

他啟發說:“宗教與科學是一對雙生子,是人類的兩大需要,宗教與科學的產生是真主的前定。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宗教;當人類的理性思維發展到一定水準,必然產生科學。宗教闡明真理,科學驗證真理。人類憑藉真主特慈的理智創立科學,運用科學發展生產,改善生存條件。科學越發展,越能揭示自然奧秘,越能使人們認識真主造化萬物的大能。”“《古蘭經》教人們對自然、對人類社會要用心思,用眼觀,用耳聽。把對真主的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聽科學家怎麼講;觀科學家們揭示出的自然奧秘;思自然奧秘的本源——真主造化萬物之絕妙。”“《古蘭經》對人們進行科學啟迪,引領人們認識真主的存在,參悟真主的大能,人類用科學技術來探索真主的顯跡,真主以顯跡來啟迪人類的智慧,人類用智慧來認識真主的存在和大能。”

他呼籲:我們要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參悟其妙,闡發其義。穆聖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也當求之”。“這句話有著豐富的內涵,中國是文明古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距阿拉伯萬里之遙。穆聖號召人們來中國學習。一是說明學習的重要;二是說明不是只學習一種知識,而是多種知識都要學。我們身在中國,不努力學習中國文化,豈不是違反穆聖的遺教嗎?”他還說:“發掘地精讀《古蘭經》與聖訓;批判地博覽中、阿書籍與雜誌,抓住光明面,進步面,革命性,建設性,使它具體化,系統化。”

他在《我的求知與學術生活》中說:“我很喜歡宗教學問,尤其各宗教的書,特別是比較宗教學、宗教哲學和理論。我有志做個宗教學家;我很愛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和文學。我有志做個翻譯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我想從原有的各哲學創造新的哲學體系。又愛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對舊書展開批判,創造反映時代精神的哲理小說。我不大愛自然科學,但只常用其法則和規律說明自己的論點。我很愛理論的東西,博覽過多家的學說和主義。想搞一套中國主義和走自己道路的東西。我很愛地理知識,遊行大半中國,想到國外作學術觀察。成個當代大旅行家。總之,自己的思想上是一匹脫韁的馬,如果客觀條件許可,我的求知欲是無窮的。天地是寬廣的,成就可能是很大的。”

 他正是一個學習廣泛知識的典範,始終是夜以繼日的伏案不倦。在刻苦攻讀伊斯蘭經典的同時,還博覽群書。廣口博積。掌握各種有用的知識。他的學術情趣幾乎延及人文學科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一個穆斯林學者強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

陳阿訇走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他卻走了,只帶走了一絲無限的牽掛;一顆耀眼的明星隕落了;一個高貴的靈魂泯滅了;一個知識的金庫煙沒了。他的失去是我們時代的悲哀。使中國穆斯林擁有更加清醒的頭腦。誠如人們評說:“他一生善良、清貧、勤奮、艱苦。他一生從未侵害過任何人的利益。他無愧於國家和社會。他一心只想做學問,只想用伊斯蘭思想來淨化穆斯林的心靈。他雖死猶生。他將永遠活在廣大穆斯林的心中。”是的,他離開我們已經40多年了,而時至今日,仍無法抹去那聲槍響擊灑在穆斯林心田裡的那滴血跡。我們只能含淚緬懷他。緬懷他為中國伊斯蘭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緬懷他為中國穆斯林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緬懷他為中國穆斯林的覺醒抛灑了一腔熱血。

世人常說:“高品無形,大德無影”,可他卻給世人留下的是一個有影有形;有聲有色的人格魅力。為了領悟那是一個多麼高貴的靈魂。擇錄兩段他的哲言;在《自傳》中說:“我有一顆不死的心,牛一般的精神。我要向荒原上去尋找綠洲;到沙漠裡去建築金字塔。我要用青春的火把照得世界光明。我要向成功的樂園飛去。這是一個倚美的遠景啊!”在《黎明呵,我期待著你!》中說:“我要照穆聖‘求學自搖籃至墳墓’的明訓,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言,向宇宙人生去努力學習。日日新、又日新!我認清時代賦予我的使命。我不妥協,我不膽怯;我要像一頭牛,一峰駝,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去工作。用我的生命之火,燒盡穆斯林間的隔膜;用我的命泉之水,洗滌歷史加給我們的污垢。我是劍、我是火。我把整個生命與精力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伊斯蘭教民族、世界人類的自由解放而作的鬥爭!“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人物
頂:283 踩:31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8 (155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7 (1514次打分)
【已經有3692人表態】
989票
感動
861票
路過
875票
高興
96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