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清真寺:走過百年的穆斯林精神家園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國民族報    作者:馬建福 文∕圖
熱度9912票  瀏覽2447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6月08日 11:56

傳遞著伊斯蘭建築神韻的九龍清真寺

 

九龍清真寺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地鐵旁,與香港九龍公園毗鄰相接。

從尖沙咀地鐵口出來,就可以看到九龍清真寺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大殿和四角豎立的宣禮塔。從遠處端望,經歷時代風雨的九龍地帶,不同時期修建的高樓大廈所傳遞的建築風格,似乎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擠壓在一起。馬路這邊高聳著後現代社會建築藝術的最新創意,那邊卻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唐樓;旁邊可能是時尚的購物中心,後面則隱藏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起的筒子樓;遠處曾經被當作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火車站鐘塔被掩埋在高樓大廈裡,作為歷史遺跡而殘存並受到保護。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城市一角,各種族群的文化標誌一起呈現並見證著時空的轉變、時尚的衝擊和視覺的錯位。

走近清真寺,站在臺階下面往上看,用阿拉伯文書寫的蒼勁剛健的“清真寺”幾個字,加上兩邊窗戶上的拱形結構,傳遞著伊斯蘭建築的神韻。走上臺階,門口兩邊靠牆放著鞋架。前來禮拜和參觀的人,都會先脫去鞋子,放在鞋架上,到後面的洗浴房洗去城市的灰塵和炎熱季節的汗水,帶著清涼的感覺走進去,看看這個香港穆斯林文化社區的精神象徵。

清真寺分兩個大門,左邊為男,右邊為女。熟悉宗教文化的人都會理解伊斯蘭文化中男女有別、分而禮拜的習慣。兩個門口各擺放一把椅子,我本以為是專門給門衛的,後來才知道是專門為長者禮拜後穿鞋子準備的。

脫去鞋子,走進禮拜殿,有種恍若隔世、遠離塵囂的清靜感。向坐在櫃檯裡的工作人員輕輕道一聲“賽倆目”問候,同時伸手握住,穆斯林兄弟之情便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說明來意後,把留著長鬍鬚作為“遜乃”(穆聖曾經的行為)的印巴人後裔,便客氣地要親自帶我們參觀。為了不影響他的工作,我們決定還是自己樓上樓下四處看看。

樓下的大殿被清理得一塵不染。大殿兩側擺放著許多木制椅子,椅子中間專門做了一塊木板,用以年長者禮拜叩頭。大殿幾個角落裡跪著幾位老人,他們手裡各自捧著《古蘭經》,默默地念著。走到他們跟前想交談一下,一位老人抬起頭,一個手指放到嘴邊,做了一個不要講話的手勢,然後附在我的耳邊說,這裡不能隨便說話,請保持安靜。入鄉問俗,入境問禁,我馬上做了一個抱歉的動作。走出大殿,門口的印巴後裔從櫃檯裡拿出兩本《古蘭經》說,“Arabic-Chinese, ok?(阿中雙語的古蘭經,可以嗎?)”我欣然接受。

九龍清真寺是一個三層樓房建築,第一層兩邊設有辦公室、圖書室、會議室和研讀中心。平日,大殿中間擺放桌椅板凳,為日常面向社會開放提供專題演講等所用,遇到週五或重大節慶,則挪開桌椅為禮拜之用。第二層設有教室,專供穆斯林青少年兒童學習宗教知識。第三層則是禮拜殿。當時設計,可能多為男子入寺禮拜,因此左側大殿寬大,右側供女子禮拜的房間較小。

九龍清真寺何時開建?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過程?我帶著這些問題找門衛諮詢。他擺了擺手,建議我去找年歲大的穆斯林問問。後來,我有機會與阿裡丁、黑洪祿兩位於上世紀50年代從北京來港的長輩交談,才瞭解到九龍清真寺的坎坷修建歷史。

英國在割取九龍半島之後,派大量印度士兵在此駐守,其中包括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他們申請了一個地方供日常宗教活動。1890年,政府同意在柯士甸道和彌敦道交界處提供臨時場所,1896年建起清真寺。據兩位老人講,最初修建的清真寺是沿用印度伊斯蘭建築風格,主要出資人是駐軍和他們的上司。當然,當時前來清真寺禮拜的是不同身份的印度穆斯林,如員警、海軍、監獄警衛、船廠警衛、管理員、銀行文員等。這些印度穆斯林以這個清真寺為依託,還成立了伊斯蘭國際信託組織(Board of Trustee)和香港伊斯蘭文化中心,伊斯蘭文化藉此漸漸在香港傳播開來。

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洗刷之後,九龍清真寺的原貌不在,而且內部也有損毀現象。1975年之前,該寺曾經花大力氣進行過多次修葺改善,但是未經建築署許可和批准,完全拆除重新修建的計畫還是難以付諸行動。直到1976年,香港政府因修建地下鐵路于尖沙咀清真寺旁邊,使清真寺本身簡陋的建築處於危險境地。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修葺計畫才獲得批准。1978年,新建九龍清真寺的項目破土動工,歷時6年,直到1984年才竣工。新建的九龍清真寺,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耗資近3000萬港幣。

如今的九龍清真寺不再僅僅是香港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場所,更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的精神家園。在九龍清真寺旁邊,步行5分鐘有一棟“重慶大廈”(相信看過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的人都熟悉這個地方)。來自不同國家,尤其非洲和南亞一帶的小商販雲集于此。他們把大量中國內地生產的服裝和電子產品,經此中轉運到非洲諸國或者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這些商販中,穆斯林佔有一定的比例。平日到禮拜時間,他們會放下手中的生意,疾步前往九龍清真寺做禮拜。每到週五聚禮,九龍清真寺則是擁擠不堪。這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族群的穆斯林,紛紛抬起手,用著同樣的語言和儀式,清掃內心的信仰宮殿,在金錢和利益至上的香港,守住這塊淨土而不至於隨波逐流,不會迷茫而喪失自我。每次禮拜時,他們穿著在他們各自看來乾淨整潔的衣服,齊齊跪下,面向麥加的方向,一起完成功課。當虔敬地叩頭時,看到各種膚色、大小、粗細不同的手輕輕放在腳下的地毯上,一種強烈的超越邊界和文明融合的感歎便會油然而生。人就是這樣,在宗教的作用下,聚攏在一起,超越族群認同的邊界,在那一時刻一起共度朝拜的安心和充實。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清真寺
頂:397 踩:43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6 (205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 (1880次打分)
【已經有5146人表態】
1403票
感動
1215票
路過
1240票
高興
128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