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在綫圖書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中國回教小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寧夏新聞網    作者:白壽彝
熱度8681票  瀏覽1391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0年12月04日 20:23

中國大食間的交通

回教原名叫作伊斯蘭(Islam),是一個阿拉伯字,意思是"順從"。"順從",應該是"順從造物主"的意思。

隋大業六年(西元610年),回教創興於阿拉伯。不久以後,回教就由阿拉伯傳到中國來。但中國和阿拉伯間的交通,是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的,並不是回教興起以後的新鮮事情。

當漢武帝時,張賽鑿空,就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後漢和帝永元九年(西元97年),甘英奉使西域,他親自到了條支。條支,據有些學者的研究,是ndiochia(ntiochia的訛音)的省譯,乃是以一個地方的名字而泛指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lllla)全部的。我們知道,美索不達米亞是可以算在阿拉伯半島以內的。這樣,我們很可以說,在回教創興五百年前,中國阿拉伯間已經有交通了。

在東晉及南北朝時期,南海的航運已經相當地發達。據阿拉伯史家的記載,這時候已有中國和印度的船隻,經由波斯灣,航人阿拉伯內河。

隋及唐初,波斯人到中國來的很多。這所謂波斯人,可以解釋為波斯國的人,也可以說是從波斯灣來的人。如果後一個解釋是對的,當時所謂波斯人中,就一定包含不少的阿拉伯人在內。即使這個解釋不對,恐怕事實上也有些阿拉伯人從波斯灣到中國來的。因為波斯灣,在這個時期,已可能成為對印度和中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所在了。

這都是回教興起前,中國與阿拉伯間交通的情形。回教興起後,中國阿拉伯間的交通已經大大地進步。這時,中國人習慣用大食這兩個字,稱呼阿拉伯。大食是TaZi的譯音,原是一個波斯宇。中國人大概是從波斯人那裡學到了這個名詞。大約,至晚從唐永徽二年(西元651年)起,一直到蒙古人人中原止,中國人都使用著這個名宇。現在我們也可照著唐宋人的習慣,用這兩個字表示唐宋時期的阿拉伯。

唐時,中國大食間的通路,正常的有兩條。一條是走海路,一條是走陸路。貞元間(西元785-805年)宰相賈耽著錄中國人四夷路程,就詳細地說到這兩條路。他說:

安西西出朽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裡西人俱毗羅磧。經苦井,百二十裡在俱毗羅城。又六十裡,至阿悉言城。又六十裡,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洲,南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北二十裡,至小石城。又二十裡,至於祝境之胡蘆河。又六十裡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裡,至粟樓烽。又四十裡,度撥達嶺。又五十裡,至頓多城,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裡,度真珠河。又北西,度乏驛嶺,五十裡度雪海。又三十裡,至碎蔔戌。傍碎蔔戌五十裡,至熱海。又四十裡,至凍城。又百一十裡,至賀獵城。又三十裡,至葉支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裡,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裡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裡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自碎葉西十裡,玉米國城。又三十裡,至新城。又六十裡,至頓建城。又五十裡,至阿夫不來城。又七十裡,至俱蘭城。又十裡,至(木兌)建城。又五十裡,至但邏斯城。

安西是現在的庫車。俱毗羅磧是現在的赫色勒(Hosel)沙磧。阿悉言城是現在的拜城。撥換城是現在的阿克蘇城。思渾河是現在的塔里木河。于祝是現在的烏什。拔達嶺是Badel嶺。熱海是*。軍突弄是PUau Ku dur即 Paulo Conde。海峽是滿刺加海峽。佛逝在巴林馮(palembang)。河陵是爪哇。師子國是錫蘭島。天竺是印度。彌蘭大河是印度河。提羅盧和是Den:7llajrl。烏刺國是Obollah。末羅國是Basra。縛達城是baghdad。提羅盧和、烏刺。末羅,都是波斯灣上的港口。縛達是大食的都城。這是中國大食問,經由南海、滿刺加海峽、孟加拉灣、馬拉巴海岸、阿拉伯海,和波斯灣以相往還的海上航道。

在這兩條路線外,還有兩條可能的路線。一條路線是自大食從海道到安南,再由安南從陸路到雲南。又一條路線,是自大食從海道到天竺,再自天竺從陸路到雲南。在賈耽書中,記著一條安南通天竺道,雲南正是這條道的中心。如果以雲南為行程的起點,他這一條道的記錄正好可分為兩條道的記錄,即雲南通天竺道和雲南通安南道。賈耽既有這樣的記載,想來當時,這兩條道上必定是常有行旅往來的。不過僅就中國大食間的交通而論,這兩條道畢竟比上述的兩條路線要迂遠得多。即使有大食人經由這兩條路到中國,或中國人經由這兩條路到大食,人數也一定是很有限的。

自唐時起,一直到現在,中國大食間的交通路線,除了因受軍事影響而需另覓途徑者外,似乎都不出這四條路線的範圍。


本章參考資料舉要

關於回教教義的概要,可看劉智著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禮》(有成都。廣州、鎮江、昆明等處刊本),納忠譯的《伊斯蘭教》(北平成達師範學校出版),馬堅譯的《回教真相》(商務印書館出版)。

關於條支之考證及中國大食間在回教興起前之交通,可看王古魯輯譯的白鳥庫吉《塞外史地論文譯叢》(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星(火良)編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篇》第三冊(輔仁大學出版)。

關於安西至但邏斯城的地名考訂,可看馮承鈞譯的沙畹《酉突厥史料》第一篇第二章。

關於廣州至縛達城的地名考訂,可看馮承鈞譯的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下卷,楊鏈譯的桑原騭藏《唐宋東洋貿易港研究》(以上三書俱商務印書館出版)。

關於安南至天竺道,也可看《交廣印度兩道考》。

關於宋代中國大食交通的,可看周去非《嶺外代答》(有知不足齋叢書本),趙汝適《諸蕃志》(有《函海》本,《學津討原》本,《國學文庫》本,商務印書館出版馮承鈞《校注》本)。

關於元明時中國大食交通的,可看汪大淵《島夷志略》(有藤田車八校注本),邱處機《長春西遊記》(有李文田校注本)和馮承鈞譯的伯希和《鄭和下西洋考》(商務印書館出版)。

關於清代中國大食交通的,可看馬德新《朝覲途記》(有昆明刊本)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歷史
頂:347 踩:398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44 (181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8 (1749次打分)
【已經有4368人表態】
1228票
感動
1068票
路過
978票
高興
109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